陶瓷媒介的当代延伸——学院派眼中的当代陶瓷 2013-03-01 13:51:04 来源:当代艺术 作者:陈鸿铭
大部分从学院里出来的与陶瓷相关的艺术家,因其专业的学科背景使他们对于当代陶瓷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区别,有着很自我的坚持。一直认为“陶瓷艺术”最本质的是艺术而不是陶瓷,而艺术的来源是生活体验。

大部分从学院里出来的与陶瓷相关的艺术家,因其专业的学科背景使他们对于当代陶瓷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区别,有着很自我的坚持。一直认为“陶瓷艺术”最本质的是艺术而不是陶瓷,而艺术的来源是生活体验。他们的创作是围绕着陶瓷材料特性展开思考的,它的坚硬易碎和尖锐锋利等等,或者可以呈现的多种石化的形态。在学院期间接受的关于陶瓷材料与观念表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把握材料特质,纯化语言品格和意味,拓展陶瓷艺术在材料运用上的可能性,这或许是学院里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方向。

陆斌(南京艺术学院)

记者:在您的理解里面,如何看待陶瓷材料在与当代艺术文化的碰撞中其陶瓷概念界限的磨合?就当代艺术文化而言,艺术的面貌难以用创作形式与材料划分,陶瓷材料做为观念传递媒介一种,在其意义上当然已经超越了传统观念的概念,传统器皿与传统的装饰仅仅是以一种象征的符号,被运用与观念表达的浅表附加物,从而也远远地失去了它在传统陶瓷中的地位。而今,这种表述肤浅的符号附加的功能被无数重复放大使用,已经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

陶瓷与其它材料的界限就是陶瓷材料必须依赖烧制工艺来最终完成,而所谓的釉面与彩绘也需要烧制后才可以完成。粘土在高温的烧炼下被还原为人工的岩石状物质,这是陶瓷与其它材质区别的基本界限。

牛茂林(中央美术学院)

记者:对你而言陶瓷材料在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或者是恰当性、合理性)是什么?

从我个人角度上讲,陶瓷的传统性质语言太普及了,它的釉色,装饰等等。而我更关注的是陶瓷在泥性中的本质属性,他可以在创作中是液化状态的,也可以是液化状态跟固化状态的相结合,当然,最终他是经过窑火烧制成固化的形态来呈现的。在创作中它有直接的可塑性,能够直白地把个人的想法塑造出来,保留泥性的直接语言,最终再加上釉色的包裹,会产生玉一般的质感,这是视觉上的表达。而且同时瓷的表面坚硬,又特别易碎,这又意味着在作品形式感之上的情感表达,他说明了人在生活当中的一切虚幻与不长久性。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替代的。

记者:在您看来陶瓷材料的当代使用性以及功能性是什么?

当代陶瓷材料的使用性上跟传统的使用性并没有太大的割舍,他还是更多的运用在生活用品中进行日用生活,以及视觉观赏性质的陶瓷作品,这在陶瓷生产地区占很大的部分,其他领域也有开拓新的陶瓷产品。在当代艺术领域这一块,能看到很多艺术家利用陶瓷材料当做载体,以及使用陶瓷材料作为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使其在作品中具备更多的艺术语言的可能性。这使得陶瓷材料在艺术领域具备艺术语言的功能性有更多的显现。

徐鑫桦(中国美术学院)

记者:您是如何在衡量了陶瓷材料的功能性,以及陶瓷本身的材料属性来进行自己的观念表达?

在很多人看来,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同义词。但对于我,我更愿意将我的陶瓷翻译成ceramic而不是china,将它还原为一种初生状态的材料。同时,很多人觉得陶瓷是器皿的代名词,这就涉及到陶瓷材料的功能性,但我认为,陶瓷的本质是材料,器皿的本质是空间,带有功能性的器皿是陶瓷的表现形式之一,不是唯一。同时,现在有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注重陶瓷的本身的材料属性,比方利用瓷器易碎的特性或细腻光洁的特质进行创作,但大多都比较趋向陶瓷的物理属性。

记者:就上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自身、媒介以及观念三者之间是如何磨合的?

以我一件叫做《无绳之缚》的作品为例。在这件作品之前,我做过一些捆绑主题的作品。捆绑主题的缘来是我和陶瓷材料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那种禁锢与张力,束缚与自由一直纠缠不清,一直在困扰着我。直到我自己的作品《无绳之缚》的出现,原先作品中常用的细绳消失了,但“衣服”反倒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在此时此刻,我通过我的陶瓷作品,终于把我与陶瓷之间的关系理清—任何时候你都不是被什么外力捆绑,而是被你自己捆绑!

【相关阅读】

潮州陶瓷前景堪忧 同款景德镇瓷器价格翻20倍

陶瓷鉴定真的有“迹”可循吗

陶瓷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及问题分析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