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林:韩国画廊为何整体撤离中国艺术市场? 2013-03-04 10:29: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徐子林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外籍人士热心的帮助和推动。提到外资画廊,最早的应属由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创办于1991年的北京红门画廊和瑞士人劳伦斯于1996年成立于上海的香格纳画廊。

曾经的阿拉里奥画廊和阿特塞帝画廊

曾经的阿拉里奥画廊和阿特塞帝画廊

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程度极低,导致韩国画廊的国际化资源优势在中国失效。而且,其所代理的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像媒体展示的那样大,实际上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市场狭小,只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家在海外被关注。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外籍人士热心的帮助和推动。提到外资画廊,最早的应属由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创办于1991年的北京红门画廊和瑞士人劳伦斯于1996年成立于上海的香格纳画廊。这些外籍画廊成立时,中国还没有艺术市场的气息,他们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力量。在上世纪90年代,外资画廊甚至担当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内外的代言人。

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升温,2005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外资画廊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北京是首选地。2005年,常青画廊进驻798;2007年11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798举办开馆展;2008年,佩斯画廊进驻798。从2007年开始,韩国画廊阿拉里奥画廊、阿特塞帝画廊、昌阿特画廊(2009年开馆)扎堆进入中国……

这些外资画廊对国外优秀艺术家展览的引进有着重要的贡献,将中国艺术家推向海外也不遗余力。另外,他们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艺术,更让中国画廊从业者有机会近距离学习国际画廊的经营理念和工作方法。

虽然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选择了离开。特别是韩国画廊,几乎在中国全部折戟沉沙。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家企业的撤离完全归咎于中国市场的种种弊端。比如号称全球最大的阿拉里奥画廊,早在2012年以前,就关掉了纽约和首尔江北区的分部,2012年底关掉北京分部,至此阿拉里奥在全球的画廊布局已经萎缩至一家了。从个案上分析,阿拉里奥的撤退是企业内部的调整乃至进入休眠期。但是韩国画廊整体性地撤离中国,除了可以推想韩国经济进一步深陷泥潭的可能性之外,不得不反思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到底是不是水中捞月?

韩国画廊撤离后,国内艺术媒体和业界同仁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两种观点占上风。其一是韩国画廊在中国水土不服,没有本土化,清一色地以韩国人经营为主。其所引进的韩国艺术家不受中国藏家欢迎,而合作的中国艺术家迟迟未见效益。其二是外资画廊运作成本太高,包括关税、租金、人员、展览成本等等。我并不完全认同上述观点,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程度极低,导致外资画廊的国际化资源优势在中国失效。而且,其所代理的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像媒体展示的那样大,实际上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市场狭小,只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家在海外被关注。而有海外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画廊,比如阿拉里奥画廊曾经代理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王广义、张晓刚、隋建国等中国艺术家,但不久岳敏君和张晓刚投奔了佩斯画廊,曾梵志签约了高古轩……这些转变说明,在艺术家资源有限的时候,国际化的整合营销能力非常重要。显然,佩斯、高古轩等西方主流画廊在国际化资源整合方面远胜于韩国画廊。

韩国本土的艺术市场并不发达,所以造成韩国画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强盛。而类似佩斯和高古轩在国际艺术品重镇的纽约和伦敦,都有长时间的耕耘,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基础,所以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自然强得多。

从目前来看,将国际大牌艺术家的作品大量引进中国,还需要5至10年。所以外资画廊若想在中国成功,其前提是以经营中国本土艺术家为主,并将中国艺术家推向国际。另外要看清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投资性市场。不能单纯地责备中国人热衷投机炒作,实际上当前全球艺术品市场都弥漫着投资和投机的气氛。实际上传统的收藏观念在今天备受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强大,艺术品市场再也无法淡定和独善其身。艺术品在以往收藏的所有属性的基础上,强调投资回报的理财功能。

然而不幸的是,当艺术品经销商开始理解艺术品投资的理念时,通货膨胀率和民间资金使用成本高居不下,拍卖行艺术品换手交易费高达15%,关税等税收高达23%。再加上飞涨的房租、高企的人员工资和展览费用,即使一件艺术品翻二三倍也难见利润。

【相关阅读】

韩国画廊各有侧重:阿特塞帝撤出798 阿拉里奥玩扩张

徐子林:开间赚钱的画廊 教您画廊的经营之道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