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西-艾敏 与我妈妈的对话
被边缘化的问题已在淡化
女性艺术家被边缘化是一个长久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藏家们甚至不愿意收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认为她们终究会投入家庭、操持家务,难以持续创作。但如今,女性艺术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引起关注。从2008年开始,国内外逐渐有女性艺术展推出,其中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近几年还收藏了大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并在2010年推出了世界最大的女性艺术展。
女性艺术家被边缘化的问题目前已经在淡化,而且会进一步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会是艺术家作品传递的力量,而不是艺术家的性别。会有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在内容上走向更多元,在表达方式上更独立、更直率、更自由、更尖锐。女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这是改变被边缘化的第一步。艺术家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独立思考,透过熟视的表象,用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寻找独立创作的方向和恰当的表达。
“边缘化是个很西方的说法,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我觉得用‘忽视’更贴近现实状态。”艺术评论家廖雯说,她的女性艺术研究做得很“孤独”。“女性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在199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10多年来,虽然时常被人提起,也不乏男性批评家出面为女性艺术家写文章,策划全部是女性参加的展览等,但女性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现象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基本上没有学术层面的观照氛围。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作品本身来讲,姜杰认为,女性艺术家是否被边缘化主要取决于自身作品的质量。艺术家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不能老强调自己是女性。“是否处于边缘,这不是性别问题,因为很多男性艺术家也处于边缘。决定艺术家处于‘中心’或‘边缘’的因素,只是作品的好坏,这和商业炒作不一样,好的作品大家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到。”
自上世纪90年代始,女性艺术家以群体形式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伴随艺术市场对当代艺术生产的介入,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开始被人们关注,并逐渐被各 种市场主体以不同方式运作着。从作品来看,女性艺术家可能更关注色彩和形式,并透着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往往能独成一体,却不仅仅局限于 女性思维,既发挥了女性特有的魅力与智慧,也在艺术语言上有着独特的创造力。
女性的身份给很多女性艺术家带来困扰,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压迫。当然,她们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优势也是显明的,柔和、关怀、感性、敏锐、细腻存在于她们的作品中。她们都关注与内心对话、与个人情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她们更注重挖掘个人经验及从躯体语言中获取灵感,作品更具个人化特色和私密化倾向;她们大多从感性分析的角度介入题材和把握主题,更注重艺术的感性特征,注重直觉的、官能的呈现;作品里有着更多孩童般的幻想;对于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大主题缺乏兴趣,而对自然的、生命的、人性的乃至与生存问题相关的主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