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郭海平
柯勇:有位心理学家告诉我,不同国家的人做的梦都是相似的,你能否讲述一下你印象深刻的一个梦?
郭海平:青少年时期总梦到小学同桌的一位女生,每次在梦中出现都是天使的形象。过了青春期常常会梦到考试,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不愿面对考试,一梦到考试就特别焦虑紧张,即使两年前我参加驾照考试也一样,考了三四次都没过,教练急了不断给我发香烟让我帮帮忙,因为过不了要扣他的奖金,但最后还是没过,考官没办法说不考你了,你好自为之吧,我想我可能是唯一没有通过考试拿到驾照的人,对于我在考试面前的这些不正常表现,我也经常反思过,我想我可能一直生活在潜意识支配中,对于现实强加给我的原则我都难以接受,再比如我这三十年一直喜欢夜生活,见不到天亮就不想睡觉,为什么?我的夜生活可能就是一种梦游。
柯勇:呵呵,我也经常梦到考试。
郭海平:是吗?可能是中国考试的内容太不符合人性了,至少可以说是违背了我们潜意识的需要。
柯勇: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作为一个南京人,你如何看这座城市和南京人的生活状态?
郭海平:我的理想生活就是要日夜颠倒,我的前世可能是猫,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感觉,看到人和阳光都不自在。我曾写过一篇《不轻不重的南京》,重的是北京,轻的是上海苏州和杭州,我每次去这些地方都不能超过三天,不是太重就是太轻,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日子久了,可能就习惯了这种不轻不重的状态,再联想到梦,我想南京人可能是属于生活在梦与现实之中的一类人,既现实又超现实,所以我们常听到南京人总爱谈理想,什么理想,其实都是一些梦。
柯勇:原形艺术颠覆了既往的一种艺术生态,颠覆过后将如何重建?新的艺术生态是什么样子?
郭海平:中国的艺术太经验也太单调,梅兰竹菊没完没了,现代艺术大多数都是借鉴模仿西方,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没有创造力,为什么?原形艺术主要是来自人的潜意识和原始思维,它对传统的文化秩序具有一定的颠覆性。至于颠覆之后如何重建?我觉得这个颠覆不是完全彻底颠覆,否则全生活在梦中和夜晚也不是一件好事,最好平衡一些,比如半梦半醒的状态就不错,我的目标就为人的潜意识争取生存的空间,允许人有梦想的权力,总待在社会现实里人会受不了的。新的艺术生态应当是天地人神统一的世界,现在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全是人,天地自然、动物、神灵呢?
柯勇:大部分普通上班族只能在巨大生活惯性之下忧伤滑行,如何摆脱世俗惯性的束缚?短暂的“脱轨”对于生命意义何在?
郭海平:我看很多国家的人都把挣钱当着享受生活的手段,挣到一点钱就去吃喝玩乐和做礼拜,唯独中国人的挣钱意识是最没节制的,中国人到国外也坚持这种没完没了的工作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抗义,不是中国人挣的钱比别人少,而是中国人有一种“不安全”的病,这个“病”就是你说的中国人的“生活惯性”,这个病治不好也就很难摆脱中国人的那个“生活惯性”,饥饿的人永远不能自由和独立,因为他永远需要依靠和向外求助。你说的“短暂的脱轨”可能是理性的,其实你说的“脱轨”应该是非理性的,由理性主宰非理性是危险的,这是一种不平等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推崇无为无不为的自然境界,不要人为设计那些轨道。当然,这很难实现,但不难实现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对话了。
柯勇:你似乎已经具备了与精神病人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怎样习得的?
郭海平:顺其自然,精神病其实就是自然意志的体现,问题是我们今天的人都不愿意尊重自然,这很悲哀。每想到这些我就想哭,你在网上看我在优米网上的一个谈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视频,海子自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首诗是他自杀前不久写的,我读不下去,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那就是自然,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那种感觉,他精神分裂了,卧轨自杀了。
柯勇:关注精神病人艺术,改变了你以往的哪些思维习惯?
郭海平:改变太大了,超越了我们世俗的经验,没想到另一个世界是那么美好和自由。我现在经常让自己处于不思考的状态,让自己身心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和世界,让自己融入到这个不思考的世界之中,这种感觉挺好,很多人对死亡很恐惧,我没有这种感觉,在我看来生死没什么差别。
柯勇:精神病人往往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所以人们往往敬而远之,例如:你怎样做到,不被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影响,同时还能回归常态?
郭海平:德勒兹说“精神分裂者是我们欲望的英雄”,很精彩,我希望自己受他们影响,但很难,我不喜欢你说的那个常态,这也许就是我喜欢日夜颠倒生活的原因,有人说你这是病态,我说这种病态的生活挺好,所以我将刚出版的文集命名《我病故我在》。
柯勇:谈谈最打动你的一位精神病人,或者是一幅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
郭海平:很多,说一个张玉宝吧,六年前在医院里发规他的艺术天赋,但我离开医院后,他就再也没这个机会了,六年过去了,他几乎已经不能画了,他没有监护人,父母去世了,妻子也离家出走,没有人接他出院,没有意外的话,他一生都只能待在封闭的精神病院,你上网能搜到他的作用,如《怒吼》、《挣扎》、《带钓钩的半边人》等。
疯癫的大师
梵高&精神分裂症
在他去世之后,人们追认他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蒙克&精神分裂症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波洛克&躁郁症
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种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罗斯科&忧郁症
在画家马克•罗斯科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有边缘的几何形体,但感觉到的却是由微妙色彩对比所辐射出的情绪,画家通过几何本身来挣脱几何的控制,如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命运中摆脱命运。
达利&偏执狂
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这一方法使他迅速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波依斯&抑郁症
约瑟夫•波依斯是20世纪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来源多半来自他童年的田野生活、多次重复的精神幻觉和二战坠机获救的经验。
伍尔夫&精神分裂症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的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荷尔德林&精神分裂症
德国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主人的妻子。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
尼采&精神分裂症
他在修养和气质上是一名贵族,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