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投资收藏须分开 2013-03-06 15:14:31 来源:《艺术版权》 作者:董清风
北京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张如兰老师在参加鉴定活动中指出:拒绝利益诱惑,对每一位藏友负责;并呼吁国家专家和民间专家应站在同一平台上,相互交流,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当然文物市场还要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与时俱进,脱离商品市场说文物市场是不现实的。

北京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张如兰老师在参加鉴定活动中指出:拒绝利益诱惑,对每一位藏友负责;并呼吁国家专家和民间专家应站在同一平台上,相互交流,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当然文物市场还要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与时俱进,脱离商品市场说文物市场是不现实的。

张如兰简介

北京市文物局鉴定组组长、副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擅长玉器、陶瓷、杂项鉴定,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金、石、陶、瓷杂项责任鉴定员。

从事文物鉴定工作近40年。曾任北京市文物公司业务科长多年,负责公司的收购、销售、管理、鉴定业务。在全国各地守候文物达数十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数千件,有的已供博物馆入藏,并承办国内外文物展览的展品鉴定陈列、文字说明等工作,曾到香港、新加坡、日本、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参加学术讨论以及文物鉴定活动。

她在从事文物工作几十年中,对金、石、陶、瓷杂类文物研究考证鉴定有较深的造诣。曾主编《明清文具珍赏》、《竹刻艺术》、《明清典藏家具珍赏》等学术论文,在全国文物系统中享有盛名。

分清收藏与投资(一级标)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近几年国内的文物交易额呈直线上升趋势。据调查:仅北京文物市场的交易额一年就有约11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交易额还应远多于此。有专家说:现在的收藏已经完全偏离了精神追求的轨道,而变成追求文物收藏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有人指望着淘宝一夜暴富,有人指望着艺术品投资,获取巨额利润。这使得文物本身价值被淹没了。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和文物打了40多年交道,对带着厚重历史色彩的文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力的张如兰老师。

“张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当今的文物收藏热的呢?”

“文物作为软黄金,好的、有价值的文物的保值、升值是一定的。因为文物市场是一个高端市场,第一要有文化底蕴,第二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才能有好的收益。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信息已经非常灵通,那些还抱着发大财、捡漏心理进入文物市场上很难心想事成的。”

“分清文物收藏与投资”收藏是一种喜好、要收藏好的,投资只有盈利就行了,收藏与投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何区别投资与收藏呢?”

“收藏不同于投资,要从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双方面来看。文物的收藏不仅要关注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艺术性和研究性。如几千年前的石斧,它的价值就主要体现在研究层面和历史价值上。只有艺术价值高的藏品,才能升值得快。

新仿品

一个人如果收藏一件艺术品,必须对这个艺术品有深深的喜好,这才是收藏。但目前有一部分人对文物艺术品缺乏研究,不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只关注市场价格,说白了就是用来淘金的。这在艺术品收藏领域是要吃亏的。不能把炒股票、炒房地产、炒基金那套方法拿过来, “文物艺术品具有投资属性是对的,但绝不能滥用,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更要尊重艺术市场的规律。”

有人把进入文物收藏市场的人分为三类(二级标)

一是投资型。这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多选择适宜市场的高端藏品,如书画、瓷器、珠宝等,看准时机买入,过两三年看涨就出手,可得一倍或几倍的回报;

二是投机型。明察市场动向,根据各地收藏品味、藏家不同、地域差价来做一些投资。

三是收藏型。从收藏品中了解祖国文化传承,真心爱好藏品,自得其乐。

文物收藏前景是方兴未艾(一级标)

“太平盛世贵收藏”、“藏宝于民”在中国当今文物收藏市场显得格外贴切。

新时代的文物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正方兴未艾,冲破樊篱的中国文物收藏爱好者,发展得特别快。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因素。文物艺术品经营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在促进文物的发掘、保护和流通,促进复制品和现代艺术品的生产、销售和收藏。“没有买卖,这个市场就‘死’了”。

【相关链接】

高级定制古陶瓷市场的兴衰

全国政协委员谈文物鉴定:把收藏当投资很不正常

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收藏、研究、适用和投资的区别

文物收藏热流涌动 专家呼吁理性投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