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政府此次追讨的文物之一:查文文化时期小型石罐。
关于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最近一次争议发生在秘鲁政府与苏富比拍卖行之间。3月22日将在巴黎上拍的67件前哥伦布时代文物,被秘鲁政府指为“几十年前经非法途径流入外国”。
流失国外的重要文物,历来为流出国珍视。而当这些文物出现在异国的博物馆或者拍卖行时,流出国国民的视线便随之被牵动。
又一次争端
目前,秘鲁政府正寻求外交和法律的途径,追讨这67件文物。在被委托进入苏富比之前,这批文物属美国的巴比耶·穆勒(Barbier-Mueller)家族私藏。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被断代为印加文化与奇穆文化的遗存。
这些文物包含在苏富比300件来自墨西哥、中南美洲的文物之中,被征集组成“巴比耶·穆勒前哥伦布时期艺术”(representative of all the leading Pre-Columbian cultures)专场。
文物究竟如何流入国外收藏机构?虽然已经将追讨提上议程,但目前,秘鲁政府尚未找到任何信息可用以拼凑当年文物出境的路线图。“1822年4月2日,政府就颁布了法令:不允许未经政府批准的文物出境。由此可以推断,这批文物很有可能是通过走私渠道流入他国。”秘鲁文化部表示。
拍卖行方面目前尚未与秘鲁政府接触。苏富比还指出:这批文物已被穆勒家族收藏很久,也有相当长的展览历程。牵涉到这类争论的时候,往往要考量精确的流转过程以及这件作品归于私人之手的具体历史背景。
文物的所有者简·波罗(Jean Paul Barbier-Mueller)则称:“这批文物是我22岁时,我的继父乔瑟夫·穆勒(Josef Mueller)带着我一起从查尔斯·罗顿(Charles Ratton)处购得。当时我们被告知,文物是查尔斯在战前从一家地处柏林的博物馆中购得。”
秘鲁政府则表示,不排除将对走私行为进行指控。
与争议相伴随的拍卖与追讨
事实上,海外流失文物的拍卖和追讨,同时也伴随着争议。争议背后是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可以界定流失文物的归属。一般来说,如果文物属当代盗掘,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讨。而一旦涉及流传时间较久的文物,则因为历史原因和流转过程的复杂性,尚无明确的法律来追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一般只能根据国际公约,从道义上呼吁和追索。此时,流失文物何去何从,就取决于文物的具体状况以及流出国的博弈。
拿秘鲁政府来说,近年来,其追讨流失海外的早期艺术品的步伐加快,且态度激进。2010年,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就亲自出马,大力呼吁耶鲁大学归还文物,以免“秘鲁对其以‘掠夺者’论处”。至去年11月,终于成功要回了上千件马丘比丘印加古城出土的文物。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也曾有众多文物流入外国。2009年埃及以强硬的态度从法国卢浮宫成功追回29年前被偷运出国的5件珍贵文物,一时引起轰动。当年10月,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哈瓦斯强硬表示,如果卢浮宫不归还流失海外的5件古壁画文物,埃及将中止与法国卢浮宫的一切合作关系,并不允许卢浮宫考古小组继续在开罗南部吉萨省进行发掘工作。
此外,埃及还追踪世界上约40家主要经营文物的网站,一旦发现有埃及文物参与拍卖、展览等,会立即联系拥有该文物的机构或个人,要求其出示合法文件。如果对方非法持有埃及流失文物,则通过外交手段追索。
就中国而言,海外流失文物的话题一直颇为沉重。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曾叹息:“中国文物在历史上遭受过几次大的劫难,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据粗略统计,在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里,有着不下百万件中国文物珍宝。”
但追讨又谈何容易。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宣布拍卖圆明园“12生肖兽首”中的兔首和鼠首铜像,国内网民齐声声讨拍卖行为,形成民间追讨力量。拍卖当天,兔首、鼠首被中国人蔡铭超以每尊1.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下。最后并未付款,成为一场“拍而不买”的闹剧。但即便当时被买下回国,这也只是中国流失文物的冰山一角。况且,以天价回购文物无疑不具有可持续性。
2012年12月,法国艾德拍卖行拍卖一枚清朝乾隆时期的玉玺,最后以11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905万元)的价格成交。这又在国内舆论中掀起一轮追讨热议。
按照国际公约,由于战争等原因遭受掠夺的文物,理应物归原主,但因为流转路线的模糊不清、举证难等问题,使流失文物“回家”之路烟雾弥漫。
【相关链接】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