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艺术"惊"着你了吗? 2013-03-12 11:34:39 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昕
破损的墙面,掉皮的树干,灰暗的沙井盖,笨重的变电箱,阴森的隧道,污秽的垃圾箱……公共空间里不尽如人意之处皆可以艺术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

有趣起来

3D地画、针织涂鸦、折纸装置、花边艺术……将为原本平淡无奇的公共空间注入惊喜。

艺术的注入没有大小之分,稍稍花些小心思,我们的公共空间不仅将美起来,还将有趣起来,给人们带来一串串意想不到的惊喜。

3D地画可谓最炫酷的公共艺术。这是艺术家跟行人开的玩笑:踏入原始森林,在繁茂却叫不出名儿的树丛中穿梭,和彭彭丁满打招呼,和巨蟒眼睛蛇搏斗……无需前往高科技的模拟场所,站上闹市中心的3D地画,你就能逼真地感受这一切。除非用手触到平面,否则人们很难相信自己所见并非三维实物。3D地画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利用平面透视的原理,整个画面的构成以人的视点为视觉原点,这令3D地画突破"画"的局限成为一个真实的视觉空间,让参观者可以充分融入画面之中,在平坦的地面上产生站在高山之巅的感受。3D地画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效果,其"以假乱真"的强烈视觉震撼力颇具娱乐精神和诙谐效果。英国艺术家Julian Beever就是3D地画的高手,他曾用粉笔在平坦的地面上虚设出水池、瀑布、地下商城、仿佛穿破地面的蝴蝶,"欺骗"了许许多多的过往行人。

针织涂鸦可谓最温暖的公共艺术。艺术家用七彩编织毛线给街道上的灯柱、路牌、巴士、雕塑、树干、电线杆等织上"外套"。针织涂鸦的鼻祖--美国德州艺术家Magda Sayeg,原本是一位时装设计师,一次在自己的时装店闷得发疯,便随手给店外的门柄织起毛衣来。不想,经过的行人纷纷对这一针织艺术赞不绝口,于是Magda继而创办了一个名为"Knitta Please"的系列活动,与全球的针织涂鸦爱好者们一起,不放过街头任何一个可以加工的物体。

法国艺术家Mademoiselle Maurice装点城市所采用的元素则是折纸。她制作了许多色彩艳丽的折纸装置,将它们分别安装在巴黎、越南、香港等城市的街道旁,以一种清新的方式为街道增加活力。折纸构成的几何形状如五角星、三角形和六边形等有着艺术家试图传达的不同理念。比如在浪漫之都巴黎,她所采用的是六边形,因为六边形往往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几何形式。波兰艺术家NeSpoon甚至在美化公共空间的创作上增加了细腻的手感--错综复杂设计的花边图案,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份优雅。

活起来

城市雕塑未必就是将室内的雕塑挪到室外,户外广告牌未必就是以露骨、直白的方式沿街叫卖……它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被观看,还不妨与大众的情绪相呼应。

城市雕塑往往被置于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却未必就是将室内的雕塑挪到室外。

芝加哥市中心的千禧公园里,由英国艺术家安尼诗·卡普尔设计的不锈钢弧面雕塑《云门》令全世界游客趋之若鹜。它将某一时刻的天空、周围建筑和过往行人统统映照在水晶球般的表面,呈现出哈哈镜般的效果。竖立在深圳园岭街心花园的《深圳人的一天》则被奉为国内城市雕塑的经典。这组群雕随机选择了1999年11月29日身处深圳各个领域的18位普通人,真实地将他们的生活化形象翻制成青铜塑像,背景墙上则雕刻有这一天的城市生活资料。

硕大的户外广告牌一不小心像是侵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巨型"牛皮癣",以最露骨最直白的方式沿街叫卖,但它同样可能以更生活化的面貌将艺术融入城市。

在欧美许多城市,户外广告牌的广告内容与周围环境融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过目不忘。比如一则牙膏广告,画卷一角翘了起来,正被画中男孩塞进嘴里用力咬着,连巨幅喷墨画卷都能被咬开,牙齿该有多么坚固;电力公司的节能广告可以这样诠释,夜晚广告牌顶部四盏射灯只亮一盏,正好照在"节约用电"的字样上;啤酒广告背后凸显出立体的抓痕,像是不远处伸出一只无形的手,恨不得立即抢过瓶子来喝上一口;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覆盖上鞋子造型,就是环保运动鞋广告……

实用起来

路灯、邮箱、长凳、电话亭、垃圾桶、公交车站……融入创意的设计,公共设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品,既是美景,也能为人们方便地使用。

公共艺术可以实用起来,公共设施可以充满创意。

等车是一件令人焦躁的事,可如果置身于别具一格的公交车站呢?在巴西库里提巴,有着被设计成未来派风格的公交车站;在英国伦敦,有着悬挂秋千的公交车站;在迪拜,有着安装空调的封闭式公交车站;在日本,有着草莓、西瓜、哈密瓜等水果造型的公交车站……在这样的公交车站里,人们应该不会介意多等一会儿车吧!

公共空间里的长椅也未必就是刻板的、冷冰冰的。英国一家医院门口的草坪上,有着一张明信片长椅,上面雕刻着一名病人写给医院的信:"我想告诉你,这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十分敬业,他们十分善良,很有礼貌,照顾病人特别细心,所有能提升病人舒适程度的工作他们都已经考虑到,并做得很好"。就连邮票都模拟得惟妙惟肖。还有什么比病人的亲手信更让其它的病人觉得温暖呢?荷兰工作室DeltaInc则设计了一张机器人长椅,只见机器人采用了一个相当舒服的姿势,就像是用双手枕着头躺在地上,而人们可以随意坐在它的腿上、手上或者头上。

又如路灯,给黑暗点上一束光的同时,也或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俄罗斯设计师Mikhail Belyaev设计了将路灯和雨伞结合在一起的路灯。下雨时,当雨点触碰到灯轴上的运动传感器时,伞篷会自动开启,而当感应到伞下没有人时,伞篷又会自动收合。这样的灵感来自于伦敦等地阴晴不定的天气。而在美国纽约某公园的长椅旁,路灯竟然是放大版可调节弯曲度的台灯造型,能够将灯光投射至长椅上的任何部位,为的是满足人们阅读的需要。夜晚,坐在这样的长椅上,人们可以看报读书了。

好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这样的

展示形式上从平面到立体,艺术功能上从点缀性到实用性,公共艺术似乎有着广阔的外延。然而,好的公共艺术也总有着某些特定的内涵。

介入环境

公共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尺度、体量、色彩、材质、形态、内容,最好能与实地环境相呼应。它只为特定的空间服务,一旦移植到别处,视觉效果将大打折扣。

美国加州约塞米蒂瀑布附近的公交车站,就与周边环境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以简单的条石和横木结构,架起都市人躲避喧嚣的世外桃源。将介入环境发挥到极致的公共艺术案例,则不得不提立川公共艺术区。立川是东京的卫星城市,其公共创意区域俨然是一个小城市,有着办公楼、宾馆、大型百货公司、电影院、图书馆等各种设施。大到酒店门口的艺术造景,小到水龙头、消防箱、公共坐椅、地面铺装、通风口,全由艺术家重新打造。这类公共艺术对于环境的介入是“前置”的,渗入片区的规划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让身处紧张都市的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轻松的气息。

介入公众

公共艺术所在的场所往往是人来人往的,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观赏对象。它不仅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还要顾及公众感受,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从而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去年落户英国海滨小镇伊尔弗勒科姆的一座裸体孕妇雕塑可谓反面代表。雕塑中的孕妇赤裸着身体,手举长剑,上半身一边的皮肤被剥掉,露出头骨、肌肉线条和腹中胎儿,尽管它出自名家——英国现代派艺术大师达明·赫斯特之手,可当地居民并不买账,甚至不约而同嗅出“恶心”的味道。

反之,捷克布拉格某处加油站里,小熊与少女面面相觑的雕塑就给予人们一种亲和力。坐落于芝加哥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更是以互动性深受公众喜爱。这是一件靠灯光和图像来实现千变万化的现代艺术品,不仅会喷水,还会“变脸”,将1000多位芝加哥市民的脸利用现代技术投射在15.2米高的LED屏幕上,营造出喷泉从他们口中喷出的幻象。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