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艺术榜”罗中立专访:大巴山的传奇 2013-03-19 14:47:24 来源:胡润百富
一幅《父亲》让罗中立年少成名。欧洲的留学经历,却让他坚定地把目光投入到了自己深爱的大巴山农村,在三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中,他走入了浪漫质朴的农村生活,也走进了大巴山农民的内心。

过河系列 160×200cm 油彩画布 2007年作 上海泓盛2012秋拍 成交价552万元

一幅《父亲》让罗中立年少成名。欧洲的留学经历,却让他坚定地把目光投入到了自己深爱的大巴山农村,在三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中,他走入了浪漫质朴的农村生活,也走进了大巴山农民的内心。

在为观者创造出一幅幅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图景的同时,他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这位低调而执着的艺术家,身兼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他正在用独特的思考和坚定的行动,让中国当代艺术的土壤发生着微妙但感人的变化。

走出“父亲”的光环

在中国当代艺术不长的历史中,《父亲》的光环一直笼罩在罗中立身上,可以预见的是,这层光环将永远不会褪色:在“红光亮”图式占据中国美术创作主流的20世纪70年代,仅仅是四川美术学院三年级学生的罗中立,用塑造领袖人物的方式,以纪念碑式的巨大尺幅、照相写实手法的刻画,描绘了一位中国最普通也最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

这件作品将那个时代的艺术,拉回到了表现人性和再现现实的世界中,也让罗中立成为中国乡土写实绘画和伤痕绘画的代表人物。尽管罗中立在随后创作的以大巴山为背景的作品,已经跳脱了宏大叙事,转而进入一种浪漫抒情的个人化描绘,但因其照相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被认为是其乡土风格的延续。

1984年,罗中立作为公派艺术家留学比利时——这成为他创作的转折点。20世纪80年代风行欧洲的种种艺术风潮,并没有让他醉心于西方的油画传统,“那个时候的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中去创新。所以我有意识地在艺术语言中强调中国精神,在中国民间的文化资源里吸取养分,并把它们内化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回到国内的罗中立,一头扎进了大巴山。与那个时代留学回国的艺术家一样,罗中立在真正见过了求学时代一直模仿的西方艺术大师和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之后,决定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到真正的艺术之根。从最初描摹现实,到后期强调个人化的风格、超越现实的淋漓表现,罗中立走近农民,不再是之前那种下乡采风式的蜻蜓点水,而是真正走入了农村的生活,走进了农民的内心,为观者展现出一幅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图景。

雷阵雨 油彩画布 135×200cm 1993年作 上海泓盛2012秋拍 成交价862.5万元

钟情大巴山的三十年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卫实验风潮汹涌的年代,在城市化和国际化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创作母体的年代,罗中立在偏僻的大巴山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我在对现实和想象中的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找到了人文关怀里闪烁的主题;也在中国传统和民间的文化里找到了部分可以借鉴的元素……我依然相信:在每个艺术家创作的背后,都有思想和成长的轨迹可寻”。罗中立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他的实验:除了延续怀斯风格的写实创作,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对民间意向的研究和再现中,色彩鲜艳、笔触坚实,人物形象笨拙夸张,但这种绮丽的画面中却处处透出质朴。而在90年代之后,这种画风更加成熟,笔触更加粗粝,完全脱离之前的照相写实风格,而场景则更加深入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水塘、牯牛、草垛、猪圈、木梯,在画面中独立成为一个个诗意的意象。而大巴山农民的劳作、梳洗、恋爱、避雨、渡河等场景,在他的画面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进入新世纪,罗中立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索使他的作品开始呈现一种新的风格,木刻、剪纸、石雕等民间文化的元素大量出现在画面上,虽然主题仍然是呈现大巴山生活,抽象化的倾向却越来越明显。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罗中立展现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探索,从反映现实到形成自己个人化的风格,再到通过对同一题材的反复揣摩确立独特的绘画语言,罗中立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诠释了“艺术家”这个词的全部涵义。

【相关链接】

原点的回归——罗中立的创作日记

2012胡润艺术榜是怎么评出来的

罗中立新作手稿《故乡》亮相 仍关注大巴山题材

罗中立:定格一个时代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