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选择一张书画时“真、精、新”这三个标准是不能违背的。真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了。精就是书画家一生的精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张大千的《爱痕湖》创造了1.008亿的天价。是不是所有传世的张大千的作品都能够拍到这个价呢?实际上,他早年的山水画,三方尺的也就在50万左右,达不到这样高的价位。其原因就在于《爱痕湖》是他晚年泼彩山水的代表作。新就是品相要好,现当代书画通常情况下保存的都还可以。古代书画品相好的就很少了。同样一张真的石涛山水,品相好的和满是裂痕的在价格上就要差上三分之一。
书画投资的关键是财力,你有多大的财力就买多大的东西。不能够盲目地求名家名作,超过自己财力去买东西。其结果是很危险的,我在近20年书画鉴定生涯中,看到过不少这样的悲剧。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记者:古代书画的收藏与投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作品的存世量是决定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吗?
张:近十年来的艺术市场都是好字卖不过烂画,书法的价格一直上不去。但2010年的艺术品市场则是书法与绘画同样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最为我们所关注的是黄庭坚《砥柱铭》与王羲之草书《平安帖》。这两个帖我都上手看过。我认为《砥柱铭》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但是宋四家的作品存世太少,卖出这个价位不奇怪。成交额4.368亿不仅打破了2009年吴彬《十八应真图卷》1.69亿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而且远远超过五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国伦敦创下的2.3亿元中国艺术品成交世界纪录。江苏号称文物大省,馆藏文物中却没有一件黄庭坚的书法,可见其珍贵程度。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在传世的王羲之摹本中,年份还说不上长。我同意一些专家的意见,应该是南宋时期的摹本,而且摹得不太精彩,远远不如唐摹《兰亭序》。该帖上的宋高宗赵构签条也不是真迹。但此帖确经乾隆两次题识,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且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这个帖仅41字,相当于每个字值700多万元,可以说是天价了。我认为在海内外藏家手上肯定还有比《平安帖》更加精彩的书法作品。这个天价会鼓励他们拿出更好的藏品来进入市场。
>>> 链接 <<<
书画鉴赏的最高境界
投资收藏名人书画成败的关键,主要依赖于鉴赏水平的高低这一论点,目前已成共识。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点,了解自己所处阶段的特点,以便扬长避短,对收藏的成效是十分有益的。
“前三年学看画”
初入道者,往往处于“画盲”的状态。他们既没有鉴赏书画真伪的基本知识,对书画名家的名头又知之甚少,了解的几个名家通常也是家喻户晓的大名头,只是凭借一腔喜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痴情入市。他们四处奔走,八面接触,通过看画展、观书画笔会、结交朋友,急切地希望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资讯,此时他们往往不会大动干戈、以较多的资金购买大名头的作品,就是购买也是小试锋芒,只在书画家家中或书画笔会上与其本人直接交易,一般不会上大当,处于“学习阶段”。
“次三年敢看画”
由于经过前一阶段的不懈努力,书画真迹见得多了,工具书看得多了,收藏爱好者与最初相比,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这时其往往会盲目自满,宣称能辨真假、识优劣,“敢看画”了。而实际上这时他仍处于“半画盲”状态,对真迹能看得比较清楚,对假仿的或几可乱真的伪作懵懵懂懂,是只能识真而不能辨假的“半瓶子醋”。此阶段,其“敢”在市场上买画、于拍卖会上举牌,往往购入大量的藏品以拥有而窃喜,上当“吃药”在所难免。
“后三年慎看画”
随着书画投资购藏“实战”经历的增加,“学费”交多了,收藏者变得见多识广,认识到书画实迹的真与伪,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不少情况下是真伪夹杂,真中有伪或伪中有真,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真的不一定是优的,伪的不一定是劣的,深切地领悟到书画鉴赏之功,非轻易即可修炼而成,其应是一种终身致学的课业。此阶段其购买藏品将会格外慎重,见书画精品当仁不让,势在必夺;而对应酬之作,不管其名头多大,价格多低,一律不予购藏。
“曾经我眼即我有”
经过十余年的学习、钻研和在书画艺术市场上的“跌打滚爬”,收藏者此时不仅能对遇见的名家作品过目不忘,而且还能对见过的伪品特征了如指掌,即从曾经我眼的书画实迹中均能获取收益。此时其方可深悟名人书画投资收藏中,“名头、质量、价格”关系之相辅相成,深感“机遇、眼力、资金”与此道缺一不可,深悟中国名人书画地域内知名之特性,进而渐入“遇真迹一见如故,见精品为之一惊;看假画一目了然,视劣品厌恶之极”的佳境。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