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士连
近日,在给学生们上当代艺术作品的赏析时,有学生就问道:“老师您是否可以告诉我们,面对当前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形式,怎么来评判艺术品的好坏?”
我说,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给你们说几个故事:
一是,当年我国著名的青年诗人海子在参加一次诗艺圈子的交流活动时,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却被在场的其他诗人批的一塌糊涂。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是当时不被圈子很多人认可的作品,现在已然广为传颂。
二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梵高,众所周知的是他现在的艺术品每每过亿。可是他生前一幅作品都卖不出去是艺术史上已然的事实。这种价值过亿和卖不出去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作品身上,说明什么呢?
三是,当代艺术开端艺术家杜尚,当年的作品《泉》送去参展,却被展览方否定退回。可是现在的事实是《泉》已成为艺术史中论述当代艺术绕不开的话题。
四是,西方现代哲学重要的两大开端者之一的康德。当年写就《纯粹理性的批判》之后受到学界的一直批评。其中一个评论者评论道:这也太晦涩难懂了。而这个评论者就是康德本人。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难道艺术品缺失了好坏的评价保准?
而如果让我回答,我会说不然,我会说应该让艺术审美回归大众。
有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需要考虑,那就是以一件西方传统而经典的裸体肖像为例,普通的没有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人和一位专业知识背景很强的人同时欣赏。所看的角度和结果自然不同,那么其中的一方是不是可以讥笑一方不懂艺术,玷污艺术,或者一方讥笑另一方面假正经呢?同样以这幅裸体肖像为例,一个毫无知识背景的人在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这样庄重的艺术场合看到这幅图像时和一位有知识背景的人在浴室看到这图像时,谁看的更高雅一点呢?所以,我不赞成给学生判定一幅作品的好坏,而学生或者大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审美的权力。相信自己的审美。任何理论模式的本身不能取代你对美的直接感知。我跟学生说一个理念性的抽象作品。在没介绍作品本身之前我说这幅作品美或者好,很多学生都笑了。这是最直观的情感体验,至少直观的情感是不觉得其为美的。那么我们更深一层次的介绍作品背后的理念本身,也许很多同学理解了理念,却并不能同意作品的好或者美。因为理念本身并没有好和美。美的或许只存在于形式和意味。
我们从日本作家春上村树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吉野来看,他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卡车司机,虽然也读完了高中,却从来没认真的学习过。可是一个偶然而难得的漫长的闲暇时间,他在一个咖啡馆反复的聆听贝多芬的同一首歌音乐,从刚开始的好奇,到店主告诉他贝多芬在创造这个曲子的过程,到后来自己无聊时主动买来音乐的牒片来听。从一个对音乐本身没有感觉的青年到一个主动欣赏的这样一种高雅音乐的转变。除了说明我们对艺术的感知会随着自身不同知识建构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之外。我想我们不能说明后者比前者更高雅。
所以,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审美领域,绝不是说具有完备知识系统的人才具有审美的权利。说到底只是观念的认同而已。其实如一句俗语所言“没有头发其实也是一种发型。”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知识系统的普通观者实际上是没有理念支撑而已。那么,难道没有理念就不是一种理念吗?如果是理念,那么,为什么一种理念可以去嘲笑另外一种理念的无知呢?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