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初,天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提前招生,即将高中毕业的我,和学友李庆增、孙德民(现均为小有名气的画家)平时爱好美术,便结伴去津应试。
我们3人一早来到考场,只见学院的院子里拉着一条条一人多高的绳,绳上挂着一张张长短不齐用白纸写的大字报,内容似乎都是揭发批判某人某事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因为我所在的县城还没有出现大字报。
考试内容主要分三部分:口试、静物写生和创作草图。口试主要问学员学习美术的目的等,当时人们对政治思想已经十分敏感,因此大都能答到点儿上。
走进考场,找好座位,铃声响过便开始答卷。静物写生内容是:讲台上有一张书桌,书桌上蒙着一块白色台布,台布上放着一本厚书,厚书旁是一个空着的竹笔筒,竹笔筒下有一支横搭在厚书上的毛笔。我自幼爱好美术,在小学和初中的美术课中又学习过写生画,练习过素描、速写,对静物的空间关系也就是对实物各部位由于形体特点、远近距离、光源等不同所呈现出的虚实强弱把握较准,因而画起来并不觉难;而创作草图,我也是有些基础的:因为在外地读书,平时不回家,晚上经常画画,在厚白纸上不断地涂改,每月都要用掉几根铅笔和几块橡皮。同时,每在周日都要找两位画友一块研讨作画,并有幸结识了县文化馆的美术老师丁昉。丁昉给我们讲理论,做示范,带我们到野外观察写生,几乎手把手地教我们,我们每一点儿进步都浸透着他的大量心血。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友李庆增,他家在城外,几间土房被高矮不一的树木包围着,为了安静和便于观察,庆增独出心裁,在墙外的林子里用杂木搭起一间木屋;木屋高高的跟瓜铺差不多,蹬着楔在铺前的一节木桩可以上去。“屋”内放着一张长而窄的自制木桌和3个小板凳,平日庆增多在木屋里看书作画,我和德民同学去找他,也多是上到他的木屋里。木屋里,我们享受过花香鸟语,也遭遇过风霜雨雪,视觉、听觉、感觉非同一般,创作灵感顿生,大自然陶冶着我们的艺术情操,也加深了我们的画友之情。
在学习绘画的历程中,我与画友共勉,每个人的技艺都在不断提高,县里办画展,我们三人都有作品参赛,我参展并获奖的两幅作品是《收割之前》和《毛主席种过的地》。
由于在绘画上有了一定基础,我在考试中画完写生画,创作草图《乡村医生》也完成得比较得心应手。我相信,我的两位画友一定不比我差,我们对录取充满了希望。只是,文化大革命很快开始了,一个月后,每人一元钱的报名费退回,考试宣告作废,我与美术擦肩而过。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