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美术的附庸状态
寄生虫是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附着于其体外,以获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由于长期依赖相对优越而恒定的寄生环境,因而无法适应外界的复杂状况及其变化,渐渐丧失了大自然所赋予的独立生存的本能。当前,一些美术形式的生存状态堪忧,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纯艺”的美术形式,似乎显得百无一用,沦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同寄生虫的生存境遇有所相似。
笼统而言,美术包括纯美术和应用美术,应用美术侧重于视觉的传达,纯美术则更偏重精神的表达。一直以来,纯美术凭着思维方式的独特性、精神表达的独立性、关注视角的多向性、表现形式的自由性,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和前瞻性,引领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在人们心目中,纯美术是一种美丽而圣洁的形象。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应用美术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功用,越来越受到当代社会的重视,而纯美术却为当前商业化的竞争机制所排挤。为求生存,纯美术不得不扮演着寄生虫般的社会角色,渐渐失去了原先美丽而圣洁的傲然形象。
纵观当前的许多美术展览,由于缺少启动资金,往往只能借各种非艺术的名义举行。如官方组织的一些“大”展,或为庆祝节日,或为体育、文卫、经济贸易等活动的宣传项目,都有美术展览活动“配套”。又如民间组织的“某某酒”杯美术作品展、某部门喜迎新春书画展、纪念某校校庆某周年美术作品展、某地庆祝某节书画展等等。这些搭便车的美术展览,因为在资金方面需要从挂靠项目中“揩油”,展览主题不得不由项目来决定,从而偏离了应有的学术性。结果往往是活动项目达不到预期的宣传目标,艺术家也没能自由发挥个性和思想。不少当代艺术活动则常常寄生于商业资本,通过张扬的艺术行为,如裸体彩绘、行为艺术等,吸引人气、招揽顾客,成为商业活动的宣传幌子。在各类综合性网站上,旅游、彩票、理财、美容、时尚、房产等栏目往往先声夺人,体育、音乐栏目也不低调,却唯独找不到美术栏目。细心者会发现,美术被归类在娱乐栏目的分支中,常常以一种不雅或另类的奇闻形象出现,如某美术院校的招生丑闻、某画家的桃色新闻,甚至是色情图片等等。
纯美术几乎成了政治宣传、商业竞争、娱乐搞笑的工具,丧失了独立的文化价值。当然,把美术当作政治宣传工具并非绝对不可以,但其创作必须发自艺术家内心的真正需要。在那个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一些美术家毅然放弃个人的艺术理念,与所有革命志士一道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以赤诚之心和锋利之笔创作出许多感人的优秀作品。但时过境迁,纯美术理应回归其本来的社会角色,回到原生的生存环境。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适当借用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挂靠一些商业活动,在尊重艺术家个性的前提下为社会做些具体的服务,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生存策略。然而,当这种寄生方式逐渐变得常态化,实用性的创作目的和功利化的创作环境必将悄悄腐蚀和消磨艺术家的纯洁心灵和独立精神,最终导致艺术本质的变异和文化价值的跌落。
在当代,纯美术果真没有吸引力了吗?事实上,一些幼儿园常常借美术特色吸引人气;许多小学生家长在周末或假期抢着去美术特色培训班为子女报名;有的白领阶层或企业成功人士,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为缓解精神压力,爱上纯美术,或动手学点字画,或搞点艺术收藏;有的干部职工退休以后开始修身养性,上了老年书画大学……看来,纯美术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却也并非没有吸引力。
那么,纯美术在当代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纯美术就像是艺术家举起的一盏明灯。艺术家宁静而优雅的艺术心灵、单纯而富有情趣的创作动机、激情而自由的创作行为、虔诚而执着的艺术气质、锐利而深邃的艺术思想,安抚并激励着疲于应对现实困境的倦怠精神,感染并点亮逐渐被世俗化的大众心灵。在充满竞争、诱惑的当代,纯美术为忙碌而躁动的心灵提供一片宁静的栖息地,为机械而盲目的思想开启一片崭新的视野,为紧张而抑郁的精神撩开一线美丽的希望……
然而,宁静而单纯的纯美术,在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如果听由市场摆布,纯美术不被沦为社会的寄生虫,又能如何?呼吁各级文化艺术部门应该为纯美术提供适当的专项资金扶植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得纯美术能够以独立的姿态和面貌立足当代,从而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