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发展的推手——对话张子康 2013-04-02 16:54:09 来源:《艺术+》杂志
张子康,中国民营美术馆第一人。无论是个人知识上的提升,还是今日美术馆本身发展所需,张子康在今日美术馆八年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无不令人称赞。可喜的是,无论到哪张子康都一如既往地付出自己对艺术事业的那份热情和智慧,我们可以从刚过不久的首届新疆双年展成功举办看得出来。

张:有反应不好方面的地方,其实在做之前我们是知道的。专业圈内人可能会说,参展的作品很杂,学术性要弱一些。这个声音实际上我们在做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但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这个展览对社会对当地文化艺术的作用。因为新疆双年展是第一次,所以大家的声音会一大片,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同时也因为这是政府出资做事,跟个体独立的做事还不是特别一样的。我觉得,这个更多地的是对新疆文化发展意义的推动,并不是我非要做成一个学术性的展览,而不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这是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争议其实是好事情。我们在争议当中会发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今天的学术怎么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新疆的文化艺术发展应该给其它一些地区一个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这个其实也是对这两年做双年展意义的一个思考。假如我们的展览没有争议的话、没有反面的声音的话,也是很失败的。但是在新疆有争议反而是更成功的地方。实际上,我觉得在新疆当地美术圈对这个展览的反应还是特别好的。所以说以北京高端的学术展览来看,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声音,这也是很正常的。还有一种反应就是,新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没有参与进来。这个我们可以弥补,我们还有下一届呢。这次展览已经有很大的包容了,参展的人数已经很多了,我们也不能够把全部都容纳进来。这也是大家反应的一个方面。我在新疆负责美术的发展,怎么样推动新疆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第一步必须让她产生作用。如果成为一个小型的展览,就会排开当地一些实际情况,做成一个非常特别的学术化的个性化的展览,就会把很多人排除在这个区域,这样的话可能对他们了解当代不会产生好的作用,不像内地对当代艺术太了解了,看得很多了,而我们不是在内地做这样一个展览还是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的。如果那样做的话不如这样做产生的影响这么大。

记者:首届新疆双年展举办的场地将作为新疆美术馆之用,对于即将建成的新疆美术馆,在您看来,应该给它定位一个什么的角色?

张:我来新疆任职主要从软件上进行。对功能方面的利用,可能要更完善一些。在工程施工上,我可能会和其他的厅长一起管。我主要是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让全国美术馆各个专家、学者都可以参与进来,请他们多提提意见。虽然每次做事都会有遗憾,就希望尽力地让遗憾小一些。

记者:新疆双年展,作为继广州、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后举办双年展的城市,对于国内不少城市纷纷举办双年展,为此,您如何看待“双年展热”?

张:国内各地举办双年展的热潮对整个的艺术发展来讲都是好事。我觉得,在做的当中,做得多了,然后大家就会觉得哪个好哪个坏,这样大家就有选择了。如此会让以后的双年展的要求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做一个展览的概念,可能更要求展览的品质,也将越来越挑剔,让以后的双年展做得更有品质更有质量。因为做的多了也就看得多了,看得多了也就想得多了。我们会从中看到哪个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这是竞争也是互相的比较。新疆双年展不一样的是新疆自身文化的定位。因为新疆是联系亚欧之间的桥头堡。下一步中国经济的提升主要是通过西部的发展来实现。从地理位置上讲,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连接点。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这做双年展,我觉得:如果说北京有了双年展、上海有了双年展,那么新疆就一定得有双年展。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作为联系西亚和欧洲重要的连接点。它可以带动周边国家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说,未来我们美术馆的定位也是如此。新疆美术馆的定位是要建成中国与亚欧现当代文化艺术之间的连接中心。可以说,国家的发展和新疆经济战略发展是相匹配的。我们地区的美术馆一定是跟该区域大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这样的话,其投入的作用就不简单是美术上的意义了。它是能够带动地域文化艺术的发展,能够建立文化上的意义,并且还能够间接性的带动经济的推动。所以说,新疆美术馆的定位在整个中国发展的趋势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记者:下一届新疆双年展,大概会有哪些变化?

张:明年的双年展可能在做法上会有些调整,尽量打破首届这种做法,只做七八个独立的展览。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也是考虑到多元文化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双年展,尤其是学术性很强的双年展,它不是一个主题,而是需要几种不同的观点,其实,这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常有这样的做法。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馆,各不一样,主题也不一样。在一个大的主题里边,一定是带有艺术探索性的东西在里边。先找到一个,然后再有其它不同方面的思考。这样来做,也是考虑到新疆自身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明年的双年展里,我们会改变一些做法。既有学术性的展览,也有各个层面人士所希望看到的展览类型。再下一个双年展,我想应该可以进入一个纯学术性里边来。前两届,我们会考虑对地域的推动。然后,到了未来的第三届,将会上升到逐步发展完善这么一个认知过程。明年的双年展,我们会考虑到各个流派的艺术作品,相对来说,也会加强它的独立性和个性。

记者:无论是在艺术界还是出版界,您的名声好评如潮,请问您的做事风格和做人原则是什么?

张:我实际上本身来说没什么能力。主要靠给大家服务,把艺术家服务好,把资源整合起来。其实,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我觉得更多是做这种服务工作。我觉得,现在中国专家、学者、精英都很多,其实从个体意义上说,他们都比我很强。今日美术馆也是这种做法,让更多社会上的策展人策展。我自己不会策展,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你请人家,就得把人家服务好,把资源整合好,再放大,让他发挥作用才行。我的做事方法,其实还是尊重专家并理解他们。再一个,就是从自己本身做事上要做好,尽力做好就行了。实际上,我所有做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是过程。无论是原来做出版行业,还是在今日美术馆上都是如此。既然你做了这个角色了,就应该努力把它做好。这是我的做事原则。不是不负责任,所有的事情我都是负责任的把它做好。虽然有些事情做了,也有不足的地方。有的时候,大家说好说坏,这是根据的角度不一样所导致的。因为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我做成了一件事情,这个过程体验很重要。每个人的倾向性不一样,角度也不一样。该是我做的就把它做好就好了。对圈内的各种艺术人都抱以理解的态度,不会计较太多。因为他们的环境和出发点都不一样。可以说,我的包容性还是比较强的。

【编辑:田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