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去的世界——肖江的油画 2013-04-08 11:32:13 来源:站台中国 作者:南国
中国当代历史的种种表象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它们脱胎于历史却异于历史本身,大抵算作沉重的国家记忆。中国当代艺术对话语权的关注显出的刻意的执着甚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优劣,这亦是资本诱惑下的畸变。

没有河流的航班,布面油画,180cmx140cm,2012

没有河流的航班,布面油画,180cmx140cm,2012

招待所,布面油画,300cmx190cm,2012

中国当代历史的种种表象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它们脱胎于历史却异于历史本身,大抵算作沉重的国家记忆。中国当代艺术对话语权的关注显出的刻意的执着甚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优劣,这亦是资本诱惑下的畸变。虽有如此大规模的虚假繁荣作祟,当代艺术在中国依然显出燎原之象,近年来涌现的巨大基数之上亦不乏极有思想的艺术家。肖江即是这其中之一。

肖江的画显出一种于现在而言的疏离,旁观的视角和缺乏确定时间和定位的架空让他的作品散发一种隔世之感。而这其实是少有人保留的记忆——行进的时间将脚步加快,共和国的疯狂和激进让一些曾经熟悉的地点和事物迅速地退出人们的视线而被遗弃。它们曾经保有的价值在一瞬间被盘剥殆尽,弃置的工厂、陈旧的锅炉、锈迹斑斑的窖井盖和孤单远望的信号塔,它们的曾经随着时间的汹涌流逝而被冲刷得沧桑枯槁。如今它们作为走失了灵魂的尸体再次纳入艺术家的双瞳。肖江善于表现这种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不确定,把它们在现下的参照下显露的种种沧桑平淡地展现出来,这些被否定和置换的记忆召唤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写并让他们慢慢靠近,但永远无法再次被触摸和感知。这种感觉就像你能够看到黑暗中的火焰,但永远无法感受到它周遭的游离温暖。

肖江的描述是平凡甚至平淡的。在此次展出的一系列画作中,他以第三人称出现,作为一个清醒的、不带有任何个人情绪的旁观者对这些粗糙的事物平铺直叙。

肖江的油画《没有河流的航标》描绘了枯萎的河床上两只弃置的航标,如我所言,它们是少有人保存着的记忆。在简单的思维逻辑中,当河流消失,航标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所有意义,它们如同死去的尸体般慢慢地被灰尘攀爬,被风雨侵蚀,被人们从旧时丰腴的记忆中渐渐遗弃。它们不同于被摆放的静物,具象的再现让它们在脱离了现实而转入架上之后依然能够保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定夹角,这个角落里安放着平凡的故事,如同默剧一般,不言不语中诉说着残酷的、故去的曾经。

而在另一幅作品《招待所》中,我看到了更加残缺的美。昏暗的灯光下寂静的招待所走廊、被擦拭过的地面、绿白相间的墙面形成的透视空间缩小着视觉可见的范围却放大了内心发散的思考。这一系列作品(包括《招待所》《调度室》《茶座》等)中,肖江把那些似曾相识的角落展现出来。在他的事野中是没有人物的,这种感觉如同惨烈搏杀的战场上没有一个士兵,这源自艺术家对这些情景的怀疑和伪造。它们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曾经丰满而多变,如今逝者如斯,变革的时间让人物被记忆的繁复摩擦得失去了痕迹。但在肖江的画前,我陷入沉思,这些冰冷的场景中,曾经走过什么样的人,他们表情如何,他们如今在哪儿?

初看肖江的作品,从中误读出很多东北艺术的信号,萧索破败的环境令人想到它们曾经的荣光,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慷慨悲歌情绪,亦更容易传递和表达。东北的当代艺术家善于表现地域特征明显的工业废墟,这些工业文明外衣下的野蛮形象让它们显得厚重而拖沓。肖江的作品是更加发散的,不同于大工厂时代的记忆碎片,他的作品表现着丧失了原本价值的事物,他将这些我们记忆深处曾经见过甚至是见所未见的物什和场景以他特有的手法呈现出来,却让人生出太多的联想和怪异的熟识感。

【相关阅读】

逍遥与执着——井士剑油画近作印象

当代艺术家刘小东:一个热爱庸常生活的人

张晓刚: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去关心市场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