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繁:做策展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013-04-17 09:46:16 来源: 艺术+
青年批评家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正如批评家贾方舟所言: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批评方法,他们的方式和我们老一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观察更敏锐,更有文化视野。

梅繁

梅繁

【编者按】青年批评家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正如批评家贾方舟所言: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批评方法,他们的方式和我们老一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观察更敏锐,更有文化视野。这一代批评家,他们会有更强烈的发声欲望,有自觉自主意识,但在今天,青年批评家所面对的艺术语境已经不同于前辈,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那么,他们到底应该干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怎么样发言?作为一个出色的青年批评家,如何对历史特别是现实作出独立的解释,对历史如何塑造自己做出深刻的反省,对自身的精神处境作出清醒的判断?他们从哪里来,然后到哪里去?这都是本期专题要思考的问题。也许“来”和“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但我想,有的时候,起点和终点能够说明,却是说不清楚的,所以索性还是把握好当下吧!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武汉美术馆策划部副主任,兼《长江日报》“艺海鉴珍”栏目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美术批评、展览策划。

作为一个策展人首先不是要去了解整个策展的流程,或者怎么去笼络艺术家、联系场地、筹集资金等等整个运作过程,而是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记者:您觉得作为策展人重要的是什么?

梅繁(以下简称“梅”):我觉得作为一个策展人首先不是要去了解整个策展的流程,或者怎么去笼络艺术家、联系场地、筹集资金等等整个运作过程,而是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本科、研究生阶段学的是中国美术史,这跟现代的策展理念从表面上看有些不搭界,但事实上在学习美术史并作出相应研究的过程中,会培养起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论很重要,它能让我非常迅速地适应策展的工作。同时,这些知识储备能让我更容易挖掘到一个展览的学术价值,让我知道策划某个展览到底有什么学术意义,这是展览的核心所在。

记者:您在策划一个展览之前是怎样挑选作品,怎样确定主题的?

梅:方式会有很多。比如,我首先会根据我的经验和见识提出一个理念,举个例子,我们湖北的创作跟其他地域相比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如工笔画创作的力量非常强大,又如有一大批在写实油画领域内获得成功的艺术家都出自湖北,等等。我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在湖北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是否能将这个现象做出学术上的梳理,并使其成为一个展览主题?待确定主题后我再去选择能够证明我的观点的艺术家,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是,我本身身边会有一些比较熟悉的艺术家,在跟他们的接触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人的创作会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促使我去构思一个策展理念,然后再根据这个理念去找同类型的艺术家,最终形成一个展览。

记者:您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满意吗?

梅:非常满意。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比较繁忙的,本身美术馆策划部的工作比较紧凑,而且我除了上班以外,还要做长江日报的专栏,偶尔空闲下来了还要忙着看书、画画。虽然平时很忙,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很累,但其实如果你真正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话,就会觉得乐在其中。而且在这个忙碌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在迅速提高、成长,这也会让我感到无比欣喜。

记者:您是怎样提高自己的美术理论素养的?

梅:一方面是靠自己以前的学习积累,一方面是多看书,我很喜欢买书,总是在不停的买新出的一些艺术类的书,没事的时候就翻一下。最快的提高方式就是不断地写作,不光是撰写评论文章,我也会撰写一些纯学术性的研究文章,写作的过程会逼着我大量收集资料、消化资料,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记者:您一般喜欢看谁的书?

梅:我看书的兴趣非常广泛,不局限于艺术批评的范围,很大一部分是跟艺术领域之内,批评领域之外的书。比如我最近买了一套王世襄的《锦灰堆》,是与古玩鉴赏相关的,还买了王世襄的《自珍集》,还没开始看。此外还会随便翻翻一些写得比较轻松、优雅的美术史类的文章。除此之外,我还喜欢看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和针砭时弊的小说。近期看过的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相关阅读】

鲁明军:批评要根植于作品

何桂彦:批评家要做到“独立”是很难的

杭春晓:人的思考也是一种体验过程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