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鸿:返观内照的艺术教育 2013-04-18 16:01:25 来源:艺术国际博客 作者:刘逸鸿
今天的艺术教育乃至一切教育许多时候本末倒置,关注外相手段的花样翻新胜过关注学生自身内部的人格与潜能成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曾发出令人深思的质问:”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我们的学科结构是否合乎教育能力?体现大学主旨的‘研究性’如何体现?”。

《墙》 布面油画 160cm+200cm 2012

《墙》 布面油画 160cm+200cm 2012

今天的艺术教育乃至一切教育许多时候本末倒置,关注外相手段的花样翻新胜过关注学生自身内部的人格与潜能成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曾发出令人深思的质问:”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我们的学科结构是否合乎教育能力?体现大学主旨的‘研究性’如何体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远离僵化的思想,或者说防止精神、思想的呆滞与陈腐。艺术是对人的创造性施教,但人的创造性如何教?人的创造天性隐在种种秉性中,它的激活有待于‘止于至善’的苦行与修炼,有待于个性化空间的浸润与漫游,有待于研习过程中反反复复的试错与突破,甚至有待于‘反者道之动’的叛逆性力量。”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艺术学科的存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去反思和探讨,扩而言之,为什么在社会科学的学术领域“思想史”之外还存在一个“艺术史”?我想有个最基本的问题大家没有重视:艺术不是思想。艺术不同于思想,是因为其中还有思想所不及的“感觉”与“眼光”。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艺术是思想的解毒剂”。艺术,它本身什么也不是,它顶多就是个琢磨自己和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一个“自我实验”。它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那就是艺术是“格物致知”的实际身心体验与实证过程,作为一种自我身心借助物质材料而进行的体证实验,艺术,它不拘束于任何定见和局限,不属于任何“价值观”,更不属于任何哲学教条和理论信念甚至党派集团,他只是远离两元对立戏论的当下的体悟与创造,它只是“如其所是”的去体证当下时代中自我的存在的一个信手拈来的短暂机缘。正如许江所言:“它的激活有待于‘止于至善’的苦行与修炼,有待于个性化空间的浸润与漫游,有待于研习过程中反反复复的试错与突破,甚至有待于‘反者道之动’的叛逆性力量。”

学者和艺术家总容易从学术理论,风格流派这些过于专业和学术的因素来认识艺术,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意识形态大一统的思维习惯和“文人”情结导致的,我们在艺术中谈论了太多的“哲学”,太多的“主义”,太多的“精神”,太多的“思想”,太多的“心灵”,可事实上,这“主义精神思想心灵”等等到底是何种东西?从哪里产生的呢?艺术的存在,就是对所有这些人类思想意识所产生的这些奇形怪状的产物的存在合法性的质询和拷问。教育实践和艺术创造要想具有文化的自觉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必须建基于对现有知识的解析和再生产以及每一个人意识的独特性之上,而人的独特性体现在他所拥有的观念的独特性,艺术教育实践和当代艺术创造的目的和价值就在于给人们创造机缘条件,帮助他们在原有的观念基础上,突破原来的思维框架和信念结构,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进而促成每个个体更精彩的“活法”。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当代艺术实践从个人的心理和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感知和思维习惯来具体的考察艺术现象,涉及到的是思维的扩展和心智的激发,最终产生精彩的观念,这个观念激励人的行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教育家赫伯特里德认为教育包含着两个矛盾:一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实现本来的他,另外,人应该接受教育以实现非本来的他。我对此的理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而独特的内在潜能,教育的核心目的正是努力提供一切条件以帮助个人实现他的潜能,成为本来的他,同时,教育还要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个人超越自我当前的局限,突破自我的限制,成为一个充分自我超越的个体,成为超越于目前这个自己的“非本来”的“圆满”的他。艺术教育是一种关乎个体生命智慧的哲学教育,艺术实践与哲学息息相关,但同时,艺术和哲学又有很大不同,哲学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但若从“智慧”的角度来看哲学,那整个哲学史近乎荒谬,即使最学识渊博的哲学家,也可能还是个“无知者”,苏格拉底从哲学中超越,获得了对“智慧”的体认,因此,他承认了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是真正哲学和究竟智慧存在与生发的基本前提,也是最终归宿。正因为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智慧产生的重要前提,所以,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就有具备卓越智慧的巨大可能性,因为,他本能而彻底的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无知”,而这“无知”,正是哲学欲绞尽脑汁去探究的“未许之地”----智慧生发的泉源和所在----我将之视作“艺术”。

举个例子,作为艺术教育的绘画,其目的不是记录一个数据,而是记录自己特殊的感知,体验自己的感知,即,你是如何观看思考事物的。观看,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观看,是意识形态的根源问题,不同的观看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不同的观看来自不同的“意识形态”,可以说,“观看是一种政治”,涉及到我们的主体身份和自由权力。感知的训练其实是对个人观察习惯的重新训练,是对个人思维方式和生命认知的重新塑造。而这种重要的感知能力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重要资本和工具,也是一个艺术家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的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我觉得,真正的有效的艺术教育,无论其手段如何,其根本目的和核心要旨乃在于训练学习者的观看能力,及其由于观看而产生的反思能力,由反思而产生的自觉能力,这种自我觉悟的心力正如足球运动员的长跑和耐力训练,而各种各样的创意想法点子更象足球运动员的过人和射门技术。一个足球运动员的长跑耐力功夫如果不行,他的过人和射门技术再好有什么用呢?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易的用电脑去制作图形与符号,获得一切视觉刺激,每个人都可以灵机一动,涌现无数的点子然后找工人做“当代艺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的在生活中给自己找到自我存在的真实价值和自己生存的真实意义。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包括我们自己,需要从喧嚣的社会信息泛滥中抽身出来返回自身,去静静的用手来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东西,从而发现自己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自己和媒介物质,和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内省的觉知与观照中,在这种手和材料的朴素操作中,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自我,会发现自我和艺术,和现实,和创造的最深层次的联系,只有我们找到了这个联系,我们以后的面向社会的创造性活动才会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艺术教育不但需要教学生学会画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看眼前现实的事物,怎么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学习艺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观察这个世界和自我、重新理解这个世界和自我的过程。

【相关阅读】

刘逸鸿:解构社会文化的当代艺术实践

刘逸鸿:略谈艺术教育与艺术史

刘逸鸿:艺术作为概念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