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给了我什么——周春芽访谈 2013-04-19 10:03:45 来源:《画刊》杂志
2013年3月12日,“2013周春芽新作展”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展出周春芽今年创作的新作《豫园》系列及《玉玲珑》等。周春芽近年来的创作,逐渐展现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着迷,为此,本刊与周春芽做了此次访谈。

周春芽作品

2013年3月12日,“2013周春芽新作展”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展出周春芽今年创作的新作《豫园》系列及《玉玲珑》等。周春芽近年来的创作,逐渐展现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着迷,为此,本刊与周春芽做了此次访谈。

记者:这是你第一次在南京做个展,这里的观众、艺术界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周春芽:我觉得南京的艺术氛围是非常浓厚的,可能跟它的历史文化有关系。历史上很多非常重要的艺术家都在南京生活过。传统绘画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至今受益匪浅。

记者:你的作品,比如早期的“太湖石”系列、“桃花”系列,以及这次的“豫园”系列,里边有很多传统的因素。但是看你早期先是在四川美术学院,学的是素描这种前苏联模式,后来又去德国留学。传统这一点是怎么进入到你的创作中的呢?

周春芽:其实去德国留学之前我对传统并不了解,相反很排斥。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西方的,油画什么的。但是去了西方,在那里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骨子里是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尽管年轻的时候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传统当时是被破坏掉了,教育也是停止的。但传统的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是潜移默化的,来自父母或者社会的遗留还是会影响到你。

记者:对你来说,具体是受哪些的影响?

周春芽:有很多。在德国的时候,开始听一些中国古典音乐、看传统的绘画。当时感觉跟德国人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冲突,比如对事物的看法、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德国接触这些传统艺术的时候会有对比,也很奇怪,就这样对传统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我回国以后就开始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音乐与文学。喜欢一些艺术家,比如倪瓒、黄公望、龚贤,也奇怪,他们都跟南京有关。南京很有生命力。

记者:文人画的气息是印在骨子里边的。

周春芽:对,人都死了几百年,但是他的生命力、气息还在。

记者:在讨论你的“豫园”系列的时候,吕澎和顾丞峰两位批评家都提到“乍一看你的画会联想到刘海粟”,这是因为什么呢?

周春芽:这应该是巧合,我从来没有研究过刘海粟。可能因为刘海粟是中国比较早地学习了西方的绘画,然后结合传统绘画做了一些尝试。可能我的想法跟他当时有相同的地方,有一些共同的理想,所以在绘画的尝试上有相通的思想。

记者:你的作品中有几个标志性的色彩,比如“绿狗”系列的绿,红色有“桃花”系列、“红人体”等,而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很多紫色,这个紫是怎么来的?

周春芽:我对色彩很敏感。豫园里边是没有紫色的,但其实那些石头在阳光下的反光、它的暗部是呈现紫色的,所以我是把它夸张了一下,就像事实上没有绿狗一样,哪里有绿色的狗呢?石头画成褐色是正常的,但紫色是我自己一种独特的看石头的感觉。

记者:听说你接下来的创作会有黄山和青城山系列?

周春芽:没有,没有。我去过黄山一次,是很想画,但是没有找到感觉,可能还要多去几次才可以。
 

【相关阅读】

周春芽悼赵无极:受人尊敬的老艺术家

周春芽:我不一定有你好 但我跟你不一样

【编辑:谈玉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