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如何输出自身的价值观是美术馆策展中的重要考虑 2013-04-23 16:20:18 来源:《收藏·拍卖》
公立美术馆一向与它的身处地关系密切,更有人将美术馆誉为该地区的最高艺术殿堂。无论是作为区域美术馆或者学院美术馆,所在地的属性深刻地影响着美术馆对展览的定位和构建。

如何输出自身的价值观是美术馆策展中的重要考虑

图1

记者:在大型双年展中美术馆作为当地的一个艺术机构,如何体现当地性和国际性?

王:如何做到兼具本土性和国际性一直是美术馆努力的方向。美术馆在双年展中是要呈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馆内举办的展览都代表了美术馆如何看问题。像在筹备双年展的时候,我们会和许多国际策展人做长时间的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想法,展览的主题也可能在讨论中产生和变得清晰,因此很难说是先出现展览主题还是先决定策展人。策展人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知识背景,客席策展人能给美术馆带来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在美术馆和策展人长时间的交流和磨合中,他们也会提出要补充什么材料,增加什么策展人,使得整个策展思路和展览呈现的面貌更丰满。例如当时和高士明讨论“与后殖民说再见”这个主题的时候,他就提出要增加国际策展人萨拉•马哈拉吉,因为他一直在做关于后殖民的研究,也说要增加张颂仁。

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地区性美术馆,能否在一个地区推出国际性的交流平台,推出中国优秀的当代艺术,能否在一个全球性的文化氛围中获得资源而发挥作用,也就是共享和共构的问题。我们要将国际正在发生的观点论点带给当地观众的同时,也要从自身所在地向外看,这其中包括了外面的人怎么看你,你怎么看外面,还有你怎么看自己几个角度,这些角度相互融合呈现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因此中国经验与国际问题的关系、实验性和前沿文化的关系以及当下性和历史观的关系,这几方关系构建了双年展的学术特质。

记者:您怎么看待与馆内、馆外策展人的合作?

王:我强调美术馆内的策展人和研究人员应该像杂志编辑,很多时候需要向外面约稿,但是要有自己的眼光,知道怎样选择好的作品、好的布展,呈现一个完整的思路。美术馆要有自己的策展团队,从而确保其自身的学术方向和序列性,但在中国大多数官方美术馆中是不具备的。而馆外的策展人,他们有自身的经验、研究方向和专业眼光,这是馆内策展人和研究人员需要学习的,如何将他们的眼光和经验在美术馆内去体现。在和馆外策展人合作的时候,要相信专业人士,和他们沟通,相互磨合,看他们是如何做展览和如何与艺术家沟通的,在此过程中能学习到很多。

记者:馆藏作品是美术馆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最近广东美术馆举办15周年的馆藏展,王馆应该很熟悉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您当年亲自收进美术馆的,您觉得馆藏展应该如何策划?

王:当年在广东美术馆我出版了3本馆藏作品画册,这次展出不到其中的三分之一,但是已经很厉害了,特别是当代板块的展出,馆藏展览要有主题和板块意识,我觉得馆藏展是需要策展的。现在广东美术馆的状况我已经不在就不方便说,今年央美美术馆就策划了3个馆藏展,以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为例,虽然只有2张作品,但是美术馆辅以大量介绍性文字、外围资料、文献等方式呈现,做到把展品说透,把展览体系化,而不只是亮个相,我认为馆藏展就应该这样做。

可以说馆藏展是对馆藏作品的再创作,展现作品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和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性,从中告诉观众我们当年为什么要收藏这个作品和该作品的重要性。

记者:从在广东美术馆开始,您就有意识地让设计公司参与展场设计,为什么这样做?

王:现在的展览制作更加注重现场呈现,而且资金也相对宽裕,可以达成这些方面的合作。美术馆的展览不是所有都和设计公司合作,我们也有自己的团队,不过当人手不足的时候,外面公司的进驻的确帮忙减轻负担。如何和设计公司合作具体看展览而定,有些展览是策展框架明确,作品和主题都定下来之后才开始和设计公司讨论展场设计,但如果是大型的回顾展,如“百年江丰文献展”,因为文献资料较多,从展览开始策划之时,设计团队就必须聚集,一起讨论如何在空间上构建整个展览。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