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 面具系列作品
Artprice2010/2011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中遍布中国艺术家的名字,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其中曾梵志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已故涂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位列世界当代艺术家第二,中国当代艺术家之首。
十年身价飙升近650倍
谈起曾梵志,绕不过他“北漂”时代的旧作——《面具系列No.6》。
《面具》系列是曾梵志在1994-1997年间的作品。那时候,他从武汉来到完全陌生的北京,作为一名北漂,内心的惶恐、孤独,人与人之间漠然的距离感,使得他戴着面具与人交往。曾梵志回忆,当年,许多艺术青年在北京没户口没组织,就是一群盲流,租房都是黑市交易。他说,自己不怕没钱过生活,但怕警察来查户口,“他们到家里翻看抽屉,你得小心解释这是削铅笔的刀。我无意中画了幅戴面具的画,这就是我内心真实的表达。”
1998年,曾梵志开始在四合苑、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个展。在其中的一个展览上,一名来自美国的商人看到了曾梵志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一群戴着红领巾并且戴着面具的成年人并排站在一起,深深触动了他。最后,此人以1.5万美元买走了这幅画。10年之后,即2008年,这名卖家浮出水面。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夜场上出现了让所有业内人士惊叹的一幕:曾梵志的这张作品以7536万港币(约合970万美元)的价格,被另一名藏家竞得,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十年间,这张作品的身价飙升了将近650倍。曾梵志绘画所创下记录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更是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向荣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和象征。
价格走势有如A股市场
1、十年成长蓄势期(1995年-2006年春拍)
早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有画廊代理曾梵志作品,上海的香格纳画廊老板劳伦斯很喜欢曾梵志的作品,开始是有 上海波特曼酒店走廊两边的道墙上展示他的作品,并对来往酒店的人苦口婆心的讲解墙上的这些当时看来还颇显纠结的当代艺术作品是多么的有价值!
整个1995-2005的十年之间,伴随着中国拍卖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曾梵志在创作积蓄作品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和控制作品的代理和流向。自2003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我,我们》,展出1991-2003年的作品后,曾梵志开始有意识地保留自己的作品,并陆续通过各种途径收藏自己的作品,成为最善于把握作品主导权的艺术家。此 举减少了其画作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数量,对其作品的价格构成也形成一定支撑。
曾梵志首次有拍卖纪录是在2000年5月,价格是12.1万,首次过百万是2005年5月,首次过千万是在2007年5月。2006年秋天开始到2007年,就像艺术家本人所说的“价格完全失控了”!
2、狂飙突进第一浪(2006年秋拍-2007年秋拍)
2006年整体火爆异常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当然不能缺少重要艺术家的强劲表现,2005年曾梵志单季拍卖作品成交 总额还在200万左右,均价不过3万元/平方尺,到了2006年秋季,飙升到总成交额3000万,均价8万元左右/平方尺,2007年更是增长到总成交额8000万,均价飙升至24万元左右/平方尺。从2006年6月北京华辰拍卖的275万元,升 至2007年11月北京保利拍卖的1344万元,一年半升值幅度近5倍。2007年,曾梵志作品的价格涨幅居所有中国当代 艺术家之首。
3、大幅回调2/3(2008年春拍-2009年春拍)
2008年涨势过快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注定要以大幅下挫作为代价,各当代艺术大佬首当其中,领涨之后开始领跌。2009年春拍,曾梵志拍卖总成交额几乎跌回三年前的水平,均价12万元/平方尺,相当于此前最高价时的三分之一。
4、重拾升势,再创新高(2009年秋拍-现在)
经过2008年的筑底,2009年的调整,2010年艺术品市场开始逐渐恢复活力。2010年秋拍,曾梵志各项拍卖指标开始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春拍,各项拍卖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拍卖总成交额达到2.2亿元,21件作品100%成交,均价达到43.3万元/平方尺。
2012春秋拍,曾梵志2000年作《Fly》与1999年作《面具系列》在香港佳士得分别以3762万港币和2250万港币成交 。这两幅作品均进入曾梵志拍卖纪录前十名。专家认为,曾梵志市场价格已达天价,但尚未登顶。
Artprice2010/2011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中遍布中国艺术家的名字,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其中曾梵志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已故涂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位列世界当代艺术家第二,中国当代艺术家之首。
独特的造型 突破不停顿
曾梵志的作品以其严谨而独特的造型,假面具的符号,在单纯而平静的背景衬托下,演绎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烦躁、不安。尽管带有卡通的色彩和调侃的味道,仍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外框下,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主义手法,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曾梵志不停地尝试创作新风格的绘画,每五年左右,就会突破原来的作品风格,以一个新的艺术面貌示人。在曾梵志创作艺术历程中一共经历过几次大得转型,成就了四个成熟系列的作品系列:从最初的“医院系列”、“面具系列”到“面具之后”再到“乱笔”创作。
1、代表曾梵志早期风格的“协和医院”及“肉联”系列,成熟期作品集中在1992-1994年,其灵感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的曾梵志在武汉协和医院的见闻,画家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描摩了一个麻木且异常的世界。
2、创作于1994-2001年的“面具系列”成为一个视觉效果强烈、符号性、象征性的图像,“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阂,戴着面具而生活的现代人,毫无个性地存在着,自揣自许的身体姿态,表现着伪善、造作的虚假人性。独特的肖像图像指向个体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态度,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因此赋予他的肖像画另一种时代意义和哲理层次”;另一方面,“面具”也可以理解为曾梵志反思自身、内向探索,是他本人的心理状态。
3、1999年,曾梵志笔下的人物脱下面具,有了明确的身份和独特的姿态,作为艺术家自我观照、回顾过去的历程,作品采用了中国禅宗美学的减笔写意风格,以逸笔草草、近于白描、轮廓线的笔触形式来勾勒人物形象。
4、在面具系列得到认可之后,他以其迥然不同画面,却又一脉相称的气质在2003年开始了他的“乱笔”风格,至今已经成为业界颇受好评的作品。借助画笔的随意性和控制性两方面的相互抵制,乱笔系列抓住了力量、自由度于一体的特征。
名作欣赏
协和医院三联画
2008年10月在伦敦菲利普斯拍卖公司曾梵志作于1992的《协和医院三联画》拍出了惊人的560万美元,约合当时4000多万人民币,目前排在艺术家作品价格榜单的第三位。此举使他的作品晋身到国际一流艺术家的价格水平。而早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曾梵志另一件《协和医院三联画》仅以114万港币成交,与4000多万相去甚远。这也使得他《协和医院》系列作品更加受到关注。
《协和医院三联画》以医院为题材,在写实的外框下突出形象的象徵和意象,以及笔触的表现力。他通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生存感觉。医生露出狞笑,病人可笑地躺在病床上,态度安静、呆滞,但整个画面却又充溢着不安的气息。在此之后,曾梵志的作品中血腥的肉色在画面中的比例愈来愈大,笔触的表现性愈加呈现一种撕裂和神经质状。人物形象特别是眼睛的处理愈加惊恐,尤其加强了手的表现,不合比例地夸大,骨节嶙嶙,给人一种痉挚的感觉。除此,带血的生肉形象的出现,给人一种由于压抑所产生的带有血腥味的发泄感。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