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画廊新局(三):画廊与艺术家的生存之道 2013-04-26 11:04:1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成小卫
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就是一场婚姻,大家都需要磨合期,需要互相影响,而当今的画廊界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一种非常规范化的画廊代理机制,尤其是画廊应该是独家代理机制的模式,所以才衍生出了很多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3画廊新局(三):画廊与艺术家的生存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2012年的艺术界来说,艺术市场回归理性和进行调整的说法一直充斥着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由于这种调整,中国画廊业没能躲过“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无形中进行了一轮新的“洗牌”。随着2012调整年的过去,画廊业所受的影响也在此时一并爆发出来,有些画廊没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退出了竞争舞台,而有些画廊则选择了转战其他区域继续新的拼搏,但不难发现,那些离开的随后便被新进入者所代替。除了业界人士所分析的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的关系,画廊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在此时暴露出来。

中国的画廊业一直处于长期探索的阶段,到目前为止依旧未形成成熟的“食物链条”,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却没有形成画廊业所应该有的共性。即便是在拥有上百家画廊的北京798艺术区里,它们也都是以个体形式呈现,没有可遵守的行规,也没有画廊准则,靠着自己所研究发现的一套方式来进行自己的经营。但是对于构成一级市场主要力量的画廊来讲,这种方式显然与国际上盛行的法则截然不同,那么到底画廊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较量

一直以来,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职能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中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而业界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但不幸的是,直到现在为止,这样的争论也没能生成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几十年,它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井喷再到如今的理性阶段,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这却并不是二者通力合作的结果。

前不久,经典太和艺术空间的负责人贾廷峰就曾发文《拍卖行别揽画廊的活儿》,在这篇文章中贾廷峰非常明确地道出了画廊与拍卖行的职责范畴“真正明智的拍卖行对画廊采取的态度应该是合作而非敌对,画廊作为艺术产业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充当着既是卖家又是藏家的双重角色,其专业性使得所送拍品真伪与质量有相应的保证,又因其机构属性,不会出现拒付款赖账现象。拍卖行与画廊合作,一方面能减轻日渐繁重的拍品征集压力,另一方面又能拓展藏家群体,提高企业收益,同时降低拍卖行的运营成本。”

这段文字既讲述了画廊和拍卖行的职能又描述出了其两相混合后的利弊,虽然此问题之前也被讨论过很多遍,但却并没有真正改善业内所存在的问题。日前,又有新闻爆出有拍卖行进入大学校园征集学生作品进行预展拍卖的消息,在很多人看来,拍卖行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越位做了画廊的事情。

其实除了这些方面,近年来在主要由画廊构成的艺博会里也出现了大量的拍卖行的展位,对于此现象,艺术北京博览会主要负责人董梦阳表示“在中国,先有了拍卖行之后才有的画廊,与西方艺术市场的形成模式截然不同。而艺博会上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考虑到目前一级市场的关注度远远比不上二级市场,希望借助于二级市场的影响力来带动一级市场的宣传与推广,以便带动一级市场的关注度”。在董梦阳的眼里,他希望依据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来应对现下画廊业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画廊作为一级市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在艺术市场中的职能,这与画廊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关系。在张思永看来,画廊在一级市场中的作用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首先,我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并不没有可以真正代表中国本土画廊的力量存在,很多发展较好较成熟的画廊大都是外资企业;其次,很少有人把有效的钱投入到对青年艺术家的推广和扶持上;再次,很多人是以投资的心态来经营,而并不是出于热爱和长线计划来做。”所以,在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已经使得画廊业混乱一片,又怎能好好地发挥其作用呢?

不过,相同的问题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在孙永增看来,国内一些时间较长相对也较成熟的画廊在近些年还是很好的发挥了其作用的。

对于中国画廊的发展态势,著名艺术品市场研究学者赵力曾对媒体讲道:“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国际标准比例是1:1,中国的比例大概是1:3,我觉得是不合理的。一级市场是发现市场,创造的价值长期有效益,而二级市场往往有很大波动,当二级市场占据主导时,会使艺术市场也随之波动。如果中国艺术市场要稳定,必须要扩大以画廊为核心的一级市场的交易。中国目前的情况不会太长久。我国画廊和拍卖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时同时起步的,但由于拍卖公司有一些国家资本的运营,所以发展得比较快。而画廊相对发展较慢,效益还没起来。现在是两分天下,画廊主要是集中在现当代艺术品,只不过现当代艺术品还不是交易的核心。一旦画廊推出的艺术家成名了,效益就出来了。但这还需要十年。”

画廊与艺术家:要联姻 不要一夜情

在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指出了画廊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但讲述最多的莫过于画廊与艺术家的合作关系。据了解,在国外,艺术家一旦与画廊形成了合作关系,就不再自行参与推广、销售画作的工作,一切经由画廊说了算,而画廊也会给予艺术家一定的保证,以确保艺术家可以安心的进行创作。比如大名鼎鼎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就曾与画廊巨鄂高古轩有着长达17年之久的合作关系,中国艺术家洪凌与索卡画廊的合作也有十四年,但是这种长久的合作关系在中国画廊界并不常见,更多的本土画廊采取的是跟艺术家进行的短期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所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艺术家常年奔波在做展览的路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画廊也终年都奔波于苦苦寻觅合适艺术家的旅途中。

其实,在经营的过程中,很多画廊主也深知这种短时间的合作关系并不好,但是画廊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再加上很多国内艺术机构多数都处于全年亏损的状态,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敢将资本长期捆在一个艺术家身上,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就认为画廊的发展不仅是画廊运营的问题,更在于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是整个艺术行业在面对艺术时的态度决定的:“画廊的未来是离不开艺术家的”。

因为中国画廊与艺术家没有良性的可持续合作的途径,所以也滋生了很多有悖于常理的现象产生,在这方面张思永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如果一些拍卖行、艺博会和藏家都跨过画廊,直接奔赴艺术家工作室去购买画作,而艺术家也不顾忌东家画廊的话,这种链条一旦形成,势必会让本就力量薄弱的画廊业更加不堪一击。所以,要决定长期的做好画廊,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对自己的艺术家进行积极、活跃的推广;不论市场好坏,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要与艺术家谈好,让艺术家安心地创作,价格不要冒进,不要大幅度增长;要对新老藏家做好细节服务。”

对中国这种短期的画廊与艺术家的合作模式,孙永增就将其幽默的称之为“一夜情”,在他看来,艺术家与画廊结婚的比较少,而一夜情的则相当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只有建立一种稳固的“结婚”关系,才能够让大家更健康地成长,这是画廊内部机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孙永增也希望将来无论是画廊、拍卖行、藏家还是艺术家都能够遵循一种契约精神,而这个“契约”甚至都不是白纸黑字或者明文标识,只是大家自然形成的一种默契,这个契约一定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其实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就是一场婚姻,大家都需要磨合期,需要互相影响,而当今的画廊界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一种非常规范化的画廊代理机制,尤其是画廊应该是独家代理机制的模式,所以才衍生出了很多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条产业链里,艺术家就负责去创作,艺术机构与画廊就做一些外围的学术推广和艺术家服务性的工作。艺术家不用自己去营销和公关,不用直接面对市场,所有的工作都交给画廊来做,这样画廊也敢于去投入和实施。但目前来看,大家都属于一种松散的合作状态,艺术家也害怕绑死在一个画廊自己无法生存,画廊也怕与艺术家没有很好的合作,也不敢有更多的投入,所以目前艺术家与画廊都处于两难的现状。

对于艺术市场来言,画廊、机构、拍卖行、艺术家以及收藏家都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这条产业链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于中国艺术市场这个尚处于少年期的孩子来说,积极的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正确的规范化的经营流程才会使艺术生态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

除了画廊自身的规范外,政府对一级市场也应该提起重视,加大扶持力度,在美丽道负责人沈桂林看来:“政府对画廊业的扶持应该具体体现在政策、资金、以及税收等方方面面上,只有政府与画廊自身两者都给力,画廊才能长期很好的发展下去”。
 

【相关链接】

中国画廊新局(二):艺博会如何助推中国画廊业?

2013中国画廊新局(一):调整年备受创伤的中国画廊业

艺博会 “寒流”中的画廊推动器?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