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专访】王智远:制作作品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2013-04-26 17:40:39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璞
1989年,王智远去到澳洲,2002年,他回到中国。他以“内裤”作品刺激人的神经、挑战底线,此后又使用“塑料瓶”这一带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做着更令人惊讶的作品。这样一位艺术家,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并不为过。

《他们》 2005年

99艺术网:《他们》是您哪一年创作的?这件装置作品占了整面墙,铜铸的小人儿们似人又非人,低头沉思着什么。您收起了惯用的调侃和外放的表述,怎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王智远:这是我2005年完成的作品,对外整体展出却是第一次,说起来这次在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举办展览的起源还是因为这套作品。

当时看到展厅这堵画廊的墙面时,我认为没有比这里更完美的地方。作品占据了展厅的整面墙,200个小人布局成宽10米高5米的大场面,前面开放的大空间延伸出去,有种类似教堂的感觉。

那会我在费家村有个二百平米的工作室,做这件作品的同时我在创作“内裤”系列。先买了一些泥,一开始做了几个效果人,捏完十个后,便开始铸造,每个重复二十遍,加起来就是两百个。其实在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想太多,纯粹是好玩。

小人平时是用小方盒装着的,悬挂在墙面上,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当时我想的展示效果是类似科幻片投影,但现实中技术无法达到要求。曾经我想过给它们取名叫《来访者》,定下这次的展览以后,我灵机一动把名字唤作《他们》,我指的是“他们”,不是“我们”也不是“你们”,小人坐在那儿,我们站在这儿看,有种距离感,我也特别满意这个题目。

这套作品确实与我其他作品中的调侃和幽默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似乎与现实有某种距离。布展时,工人将它们从盒子里拿出来,摆满整个墙面,我都被震撼了。作品在展厅的张力极大,“他们”坐在那儿,仿佛是将我们、将展厅的作品当做是它们的关注对象。这些作品,不管是嬉皮笑脸还是严肃的垃圾、塑料瓶,全都处在一种与现实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坐在墙上的“他们”,在有距离感的看着这些我们所造就的“现实”。

这是我本能的一次创造,可能这样的作品,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了。创作的过程,我完全出自本能,你要知道有些作品思考后还能不断去演进,但是本能的作品,永远无法复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