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远工作室
关于文化身份:相较于前辈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99艺术网:在国外那些年,身份这个标签影响到你的创作思考吗?
王智远: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热,“身份”随即成为当时很时兴的问题。所谓“多元文化”就是说在所在国西方文化本来就是主流,过去一直漠视其他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或者认为他们原始或者是没有意义。苏联解体,柏林墙的倒塌,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尤为自信。同时,欠发达国家也敞开了国门,带来了彼此相互再认识的一个过程。
后工业时期,发达国家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转型,把第三世界变成生产者。于是,第三世界国家进入到它的市场体系中。这个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在当时蓬勃发展,也是这个时期,我们才被重视了起来。相较于赵无极那拨人前辈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家,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如今,西方的多元文化政策已经基本结束,甚至有些西方的学者和领导人,认为这十几年在西方的多元文化策略的推行是一次失败,因为不但没有把各民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还滋长了更多的极端势力,现在有些人在反思这个过程。
谈挑选作品的原则:“接地气”很重要
其实《黑寡妇》也好,《排泄物》、《大垃圾》也好,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有指向性的,并不只是探讨材料本身。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摆脱、超越所有二十世纪的牢笼,彻底被解放。
这也跟我在白兔美术馆做“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顾问”挑选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原则是一样的。作品无关任何形式,材料,放在今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唯独有一点,当这件作品能归类到二十世纪,就不在考虑范围。作品所牵扯的某种东西,某个点是之前无法囊括的,不管成功与否,有新意,走出来了,就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