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
王小帅作为中国知名导演,凭借其独特、敏感的电影个性,优美精准的电影构图,以及强烈的造型意识,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近期作品有《日照重庆》、《我11》等。而在影视创作之余,他还有一些不太为外界所熟知的经历,例如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绘画艺术,曾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与时下诸多知名当代艺术家交流甚密,同时,自己也涉足收藏。因此,本期栏目中我特别邀请王小帅,与其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电影、当代艺术及私人收藏等问题。
苏:您在做导演工作之前,曾经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绘画,那大概是什么时候?
王:1981年来到北京,当时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了4年的时间,1985年毕业的。
苏:在您上附中的那一届同学中,目前在艺术领域及艺术市场上做得很优秀都有哪些?
王:我们那一届只招了13个人,其实目前大家做得都很好。就我所知道的,例如洪浩及他的艺术作品现在大家都很熟悉,而油画方面的还有申玲,包括萧昱也都很不错。
苏:从美院附中毕业后您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被录取时,有没有因为之前的这段艺术学习经历而受到些特别的照顾呢?
王:我个人认为照顾谈不上,毕竟那是一个正规的考试,要经过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考核。当然,因为我之前的学习经历,自身艺术方面的灵性和气质还是有的,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有中央美院附中的这种学习经历还是很珍贵的。所以,综合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吧。
苏:在影视创作中,之前学画的这段经历对于拍摄角度、价值观等综合方面会有影响吗?具体会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呢?
王:影响肯定是有的,而且在我的艺术创作上也离不开那段学画的经历。如果要对这种影响加以总结,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己对艺术的一种概念认知,因为当时的学习和所受的教育是比较偏西方式的,打破了曾经对艺术的传统认知,能够感受到艺术具有个人化、人文化的特点,是存在于艺术家对于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和表达的,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始终在我的影视创作中有所体现。另外一点就是对于美的认知,美院附中的教育思路会让你懂得不一定晚霞、落日就是美的,其实这种大自然的美丽可以存在于一些很细小的局部当中,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
苏:您的艺术类影片当中,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也是一直存在着的?
王:对,我不是单纯地去走一种唯美的路线,而是相对于电影的娱乐功能,以及特殊的宣传功能之外,更重视其艺术的部分。
苏:其实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经历对于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会不会有一种对于艺术的留恋还潜意识地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呢?
王:坦白说这是肯定的。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同,既不能复制也不能重来,尤其是在青年时期,对于学习、认知以及各种新事物的追求欲都是很旺盛的,这段经历也会为自己打下一个很强的基础,以至于影响到自己以后的生活观念和艺术观念。
苏:近期听说,您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是不是也收藏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呢?
王:其实,我目前关注的艺术家都是通过朋友介绍或是自己认识的一些朋友,觉得他们的作品没有过度的商业化和功利感,是非常踏实地在做自己想要呈现的东西。所以我作为朋友,在关注之余自己会力所能及地去收藏他们的一些作品。准确地说,不能算是收藏,而是一种帮助和激励吧!
苏:这些年轻人中,将来会有像刘小东那样优秀的艺术家出现吗?
王:我觉得刘小东他们那一拨儿,包括我们这一拨儿都是比较幸运的,也赶上了一个比较好的大环境。但是,对于当下来讲,现在搞艺术创作的人很多,一旦市场化以后,很多年轻人想要进入到一种很成功的界面就很难,被关注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想现在当代艺术家正是面临着这样的状况,其实这一点在做电影上也是能体验到的。
苏:您现在都收藏了哪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收藏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的原因吗?
王:我现在手上有刘瑾的几张摄影作品,觉得很不错。还有一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艺术家是马建威,他创作上真的很扎实,那种点画方式的作品很新颖,视觉效果非常好。
苏:那您在收藏的时候会考察市场行情吗?
王:我不会,因为我不是收藏家。
苏:单纯只是发自内心地喜欢?
王:对,一是自己很喜欢,二来也是互相的一种帮衬吧。
苏: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与艺术市场相比,您觉得有什么不同或相似的地方吗?
王:其实是根本上的不同,电影所需要的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是极其简单的,是以一种大众化的消费方向为主的。而绘画艺术则恰恰相反,可以是很个性化的、前卫的,而不能是大众化的,这两者首先要求就不一样。另外,形式也不同,电影是很残酷的,需要大众每一个人花钱买票去看,以票房金额来获得回报和成果。而艺术就不一样,就像一个艺术家办个展成功与否,根本不会去在意和计算每天会有多少人去看,这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当然两者背后会有相似之处,就是都存在着商业推动的因素。
苏:前不久冯小刚和曾梵志合作创作作品,您和刘小东也是很好的朋友,本身又是学绘画的,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合作呢?
王:首先我是不太了解小刚和梵志的这次合作是怎样的情况,我知道小刚现在闲暇之余也会画画,他们也是很好的朋友,这次合作可能是一种相互的交流和学习吧。不过,我是不可能和小东去共同画一幅画了,而且以他的绘画功力,我怎么去画呀,这是不可能的(笑)。
苏:在电影创作方面,因为艺术和商业的这种矛盾,使得艺术片的票房并不是很好,反而是一些迎合商业口味的片子大卖,您是如何平衡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这种关系呢?
王:这种矛盾本身就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也很难去调和。当然,总归还是有一些人一直在探索着电影之前所追求的一种艺术性,这在现在就与所谓的大众娱乐相悖了,就变成了少数派。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去支持这些人,想要保有一种所谓电影的艺术性的话,就必须从一种非商业的角度去介入和保护。当然,这种既保有了广泛的关注性,又保留了电影的艺术性的例子真的很少。对于我个人来讲,更是没有力量去调和这个矛盾,我能做到的只是尽量保有自己电影的个性、特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一个东西。同时,我的电影也不会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会把心放进去,把电影能够关怀到的放进去,不要晦涩,让人能够看得懂,不要为了商业化而媚俗。
苏:您接下来会不会尝试去做商业性的大片?
王:其实这是需要机遇和缘分的,就像是我们所说的恋爱婚姻一样。不是说我没有准备好,而是目前我还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对象(笑)。同时,要做商业片也需要综合地去考虑和分析很多问题,要做很多功课,将这些通过电影表达出来,才能最后做出一个成功的影片。对我来讲,不是我能不能做,而是需要机遇跟合适的合作对象。
苏: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做艺术片的支点,您会怎样概括?
王:人为什么要随波逐流呢?如果说鸡蛋和石头相碰,我可能会支持鸡蛋。因为我更喜欢站在少数派这边,我的创作理念也一直都是这样。
快问快答
苏:您目前的职业是?
王:导演
苏:全世界您最喜欢的城市是?
王:巴黎
苏:您通常与谁谈论艺术?
王:和媒体
苏:您最希望与谁谈论聊艺术?
王:塞尚
苏:您最喜欢的艺术类别?
王:印象派
苏:您最喜欢的一件艺术作品?
王:西斯莱的一幅无名的乡村小画
苏:您最喜欢的关于艺术的一本书?
王:《杜尚访谈录》
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最理想的职业是?
王:写小说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