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英高校工业遗产建筑设计合作项目在北京启动,旨在推动英中两国在建筑及工业遗产建筑设计领域的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全面合作。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等十一所英中著名高校的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和专家,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建筑设计和工业遗产设计领域互相交流学习和实践心得。本次活动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北京规划委员会、首钢集团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机构的支持。
为期两周的合作项目将围绕“工业遗产再造”为主题举办设计工作坊、论坛和多场讲座:以首钢遗址为主题的设计工作坊将鼓励和激发英中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智慧和创意;中英高校工业建筑更新论坛将汇集中英高校及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两国在工业遗产建筑设计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及高校之间的合作前景;活动期间在高校举办的英国专家公众演讲活动将展示英国高校在工业遗产建筑设计教育领域的特色,使中国院校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工业遗产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教育参赞潘露西表示,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在英国就开始引起重视,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英国政府一直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改造,英国高校在此领域也为政府培养了众多人才。英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性研究和改造。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英国高等院校为政府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已经滞后二十年。如何保护具有一定价值的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建筑师们共同关注的一项课题,政府和专家也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工业遗产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界六十年代首次出现在人们印象中。此后,工业遗产保护作为联合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一项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Jon Goodbun博士表示,为期两周的中英高校工业遗产设计项目, 使得中英两国的学生对彼此有了更好的了解,并且建立了友谊, 两国高校也已经开始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英国学生已经开始在北京寻找工作机会了。英国大学非常希望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与中国建立研究合作研究项目。这两周的项目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市场,以及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英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因为工业遗址是对工业时代的纪念并体现了某种文化价值。对这些遗址的再造通常同某些新行业密切相关,而这些新行业是建立在信息科技和非物质性工作基础上的。比较典型的是东伦敦的多克兰地区和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在国王十字区的新校区。在这些项目中体现出的事实是:新技术由于本身的非物质性通常并不具有清晰的建筑语言 ,但是新技术正在利用从前工业的建筑和技术形式成为表达他们思想的媒介。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廖含文博士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对中国极具重要性。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高科技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很多原有的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些占地巨大的工矿企业,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搬离原址,这些都给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其数量在未来的二十年还会不断增加。我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发展是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两代人辛勤奉献、自强不息的理想,也见证着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奇迹,更是城市弥足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保护工业遗产,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肌理,探索现有的空间的利用模式,挖掘它们潜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对于保护我国社会历史的完整性,延续城市的文脉和传统,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升级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工作坊对中英高校在该领域开展具有更深入广泛的合作意义
廖含文指出, 这次工作坊对中英高校在这一领域开展具有更深入广泛的合作的意义。英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以及最早开办建筑学/城市规划教育的国家之一,在对工业遗产保护和教育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值得中国借鉴的做法。这次工作坊中英国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辨能力、严谨的作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值得中国高校的师生学习和反思。与此同时,中国拥有的丰厚工业遗产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需求又为英国高校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这次工作坊中中国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术素养、国际交流的水平、勤勉踏实的风格和探索求知的热情同样给英国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英两国高校,特别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在教学体系、设计经验、学生技能和实践机会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互补性,未来在包括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在内的很多城市环境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的工作坊作为引玉之砖意义重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