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平行展由不同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主题陆续尘埃落地,及国家馆主题“变位”的正式公布,即将于今年6月如期开展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越来越逼近。可自今年2月起,围绕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争议从未间断,而争议矛头重点指向平行展。
超过200多位参展艺术家、近10位策展人、6、7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中国艺术家队伍将集体奔赴威尼斯。网友笑称这简直象个观光团要去占领威尼斯,有媒体则将其喻为中国艺术家的一次集体狂欢,批评家徐子林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出多重疑虑,99艺术网段驰和《中国艺术新闻周刊》主编陈晓峰等均撰文发表评论,外加艺术家方振宁和王林在微博互相质问等等一系列争执,真可谓热闹非凡。
多种质疑归纳总结如下:
一:平行展定义模糊。
有人说它和威尼斯双年展并无关系,是外围展;有人则说它双年展的重要组成中分。
“平行展是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平行展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围展”,它强调原创性和学术性追求。所以有三个基本要求,一个是由自由策划人申请,第二个是由非营利机构主办,第三个是要在组委会指定的场所举办。”——王林 99艺术网 《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10倍的给力,20%的提高》
“自费外围展被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平行展”,像是被威尼斯组委会邀请的,与主展的地位并列的学术活动。事实上,外围展是由私人或私人机构租场地做的展览,包括中国这次大规模的所谓“平行展”。只能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愿望,并不等于在水平上可以与主展相抗衡,作品中不乏平庸之作。”——朱其 《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
“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叫平行展的展览,只是多年来,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威尼斯举办艺术活动的有很多,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地方,因为这和威尼斯双年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徐子林: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欲说还“羞”》
“其实当艺术家参加外围展时是很纠结的,因为“外围展、外围展”,听起来让人觉得和威尼斯双年展没半毛钱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猜测,为了避免让人误会外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没有关系,所以制造了“平行展”这个名称。”——段驰 摘自艺术国际博客 《乱弹威尼斯(之一):啥叫平行展?》
二、平行展如何通过组委会审核?
有人说经过了一轮一轮的审核,有人说它的审核不过是以安全为中心而已。
提出申请以后,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和主席以及他们艺术、建筑部门的艺术总监批准以后,才能实施,才能使用威利斯双年展的LOGO,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正式组成部分。据说今年有5000多份申请,他们批准了30多份,因为平行展的规模有大有小,有的甚至小到就是个展,在威尼斯城区,利用不同场地来举办。—— 《专访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呈现中国》
和双年展组委会建立某种具有想象力的暧昧关系变得很重要,包括使用双年展的统一标志和进入双年展的导览手册等等。但这意味着组委会要授权和审核相关展览是否达到基本标准。这个就是被国内策展人吹嘘成双年展的严格审核制度和程序。其实审查的重点主要针对场地的公共安全问题,而对展览的方案和展览形式的审核,并不是完全基于艺术中的学术标准,而是以安全为重(展览期间国际游客很多)。—— 《徐子林 : 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欲说还“羞”》
三、平行展充分体现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在解构中国当代艺术?
有人说今年的平行展是一个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有人则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稀释和消解。
今年的“未曾呈现的声音”是一个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当代性,且整体性和个案性并重,着重从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艺术的角度体现中国当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旨在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简单化的、单一化的理解。能够使欧美西方艺术界宏观、全面的感受中国当代艺术,使中国当代艺术能够在全球化、开放化的环境中呈现。因为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艺术不可避免的趋势,参加这样的展览能够使中国当代艺术更加真实、自主、全面的展现出来。——王林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无可避免地趋向“官方化”以及广泛化、闹剧化的倾向。如果说威尼斯中国国家馆尚被视为国家公器,那么在旁边开十个平行展就是对双年展神圣性、学术性的稀释和消解。”——徐佳和
四、平行展到底是学术交流还是商业策略?
此次策展的“未曾呈现的声音”,主要是以艺术的角度去表现中国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例如生态环境问题等,从历史、社科、人文、艺术等多角度综合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真实的面貌,使人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王林
“其实平行展多不是问题,问题是应呈现高质量的展览才是根本。几个原因:一是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周年(1993-2013);二是中国艺术的崛起,当然经济支持了文化的力量;三是中国艺术家依然怀有的威尼斯的梦想,尽管一些人不承认。当然,也有人大骂这件事,我觉得还是应从理性出发去分析,而不能从个人感情出发。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国际当代艺术的平台,犹如奥运会一样,各国都要参加,展示各国文化的创造力。这与自己心虚无关。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大国沙文主义的态度。交流是为了增进文化的发展。”——黄笃
“在一定程度上,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 这种商业运作,仍陷于市场拉动创作、资本煽动交易的模式中,大量资金浪费在市场交易上。2009年后,艺术投资模式难以为继,中国艺术不能再靠大量的展销会式的展览来推销了。 如果艺术创作没有真正的突破,光是将展览升级到海外也无济于事。”——朱其
五、到底有没有规范化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标准?
在选择展出作品的时候,我是比较侧重于艺术作品的“问题意识”的。因为当下的中国,面临着很多诸如生态环境、空气污染等问题,从自然到社会再到精神上都面临着诸多问题。中国的社会现在处于改革和变化中,因此要把这些现实问题呈现出来是需要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的。“未曾呈现的声音”将会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思维智慧的角度、人文意识的角度去选择艺术家的作品。——王林
威尼斯双年展自身并没有问题,它是国际艺术界最前沿的交流、发布平台,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参展机制,比如展览主题的公示,会在本国主要艺术媒体上广告,并公开路演,希望本国艺术家积极提报参展方案,而方案的评选也是公开和透明的,不仅入选有充分理由,落选也有必要的理由。中国现状是,无论是策展人的产生,还是艺术家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圈子文化,不是圈子里的人几乎无法得知参展信息和细节,更别想知道参展途径在哪里了。——徐子林
六、怎么评判平行展参展艺术家的心态?
这么多年来威尼斯双年展的诉求,突显了中国艺术界典型性的“局外人”定律,只要跟自己没关系,一切都不去推动和漠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舞台就像中国成名艺术家的“干爹”平台,每两年总能让艺术界肾上腺素异常分泌一次,得上位者得天下,因此成了一种隐性的利益输送机制,某种合谋与妥协就成了双年展的内核。——陈晓峰 《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共识》
“深层次意义上,这是一种艺术的媚外主义。在各种艺术场合可以发现,中国人仍旧那么在意与老外建立某种联系,急于获得西方展览体系的认可。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与理论体系依然深陷于西方的语境的当下,威尼斯双年展,还是一根梗在诸多中国艺术家们喉间的刺,随着呼吸上下起伏,时时刻刻感受着刺痛的存在,以至于不远赴他国参加一次不足以拔去而后快。”(徐佳和 《在“威尼斯国家馆”边上开十家店》)
“刻意地把威尼斯双年展的权威性无限拔高,而利用参展来证明自身的文化价值,的确是缺乏文化上的自信。特别是这种规模浩大的,几百人扎堆参展的现象是很可笑的。因为文化艺术的交流是基于价值观和思想的交流,并不依赖参加艺术家的多寡和规模。——徐子林《威尼斯双年展成了中国人的商机?》
【相关阅读】
【编辑:徐瀹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