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肖像也很中立
记者:据报道,今年年底,安迪·沃霍尔博物馆将提供超过40件沃霍尔作品在苏格兰展出,作品大多以权力和政治为主题,这次在上海、香港、新加坡的展览,有没有侧重和主题?
埃里克·辛纳:苏格兰那边的展览主题是关于政治人物和慈善,关于权力与金钱,关于卡内基——美国一百年前最富有者之一,展览也是为了卡内基信托基金成立一百周年。但是在上海的展览完全不同,没有任何政治取向。卡内基来自苏格兰,经过拼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去世后留下大笔财产支持艺术文化事业,不仅仅在美国,在苏格兰也有,所以这是在苏格兰办展览的原因。苏格兰的展览上展出了肯尼迪家族的肖像、卡特总统肖像等等在世界上拥有政治与金融影响力者的肖像。安迪·沃霍尔总是在主流文化里寻找创作主题,比如玛丽莲·梦露、杰奎琳·肯尼迪,当然沃霍尔的肖像作品里也包括许多政治人物,如列宁、中国的政治人物等等。尽管可以在其中找到与政治的联系,但是安迪·沃霍尔创作那些作品完全没有对画中主题进行直接的政治评论,作为艺术家他很中立,不会有一个预设立场,也不说支持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而是让观者自己看着作品去决定。
记者:尽管安迪·沃霍尔本人没有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直接政治评论,甚至于在他不断复制的肖像中能读出一些悲伤来,但是政治人物肖像本身具有的象征意义是不是让作品在展出中受到限制?受限制这件事是否与安迪·沃霍尔本身对于艺术无界限的看法有冲突?艺术家如果在世,会对这样的限制有何种反应?
埃里克·辛纳:所谓的限制我们这次在新加坡就遇到过,新加坡的展览规定不能展出任何政治人物的肖像——奥巴马不行,日本首相也不行,新加坡任何地方都不可以,因为新加坡方面认为,人们可能会借此来批评新加坡的政治,所以我们展出的时候,这一块是留白的。如果用“禁止展出”这个词来描述所受的限制,并不是最准确的,政治人物肖像在是不是可以展出的问题上取决于展览双方的共同决定。
沃霍尔本人的创作十分全球化,他在1970年代选择中国政治人物作为绘画主题,不仅仅因为这位政治人物在那时统治了一个东方大国,更在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所以,当时中国政治人物肖像出现在美国各大报刊杂志上,沃霍尔是在特定的时间选择了这位政治人物。沃霍尔的创作是将媒体作为原材料,把媒体上的图片截取出来,经过加工变成作品,然后再还给公众。沃霍尔所做的是将图片中立化,因为一般出现在媒体上的图片都配有文字,这些文字或者支持图片,或者反对图片,沃霍尔把图片从文字中抽离出来,使之变得非常中立,让观众能够自己去感受,自己决定从中获得的意义。
当然,如果沃霍尔在世能够知道自己的作品受到如此限制,一定会非常兴奋,他热爱这样的张力和紧张感。1982年访问中国之后,他爱上了这里的文化和历史,现在自己的作品能够在此地展出,虽然不是全部的作品,因为他的创作实在太多了——这些只是馆藏的20%都不到——如果还能在他的展览里加入一点争议,那是更好不过了。
艺术评论:安迪·沃霍尔1982年中国大陆行从不为人知到现在广为人知,但1956年那次造访中国似乎知之者更少,你能谈谈1956年的情况吗?对安迪的创作是不是有影响?
埃里克·辛纳:1956年左右,沃霍尔在美国做插图设计师挣了一大笔钱,他计划用这笔钱进行一次长途旅行,那时候去亚洲还不是什么多酷的事情,其实那次他只是到了香港,并没有进入到中国大陆。他在泰国、日本等等亚洲各国周游,最后从欧洲回到美国。那次亚洲游历让沃霍尔看到了人们在菩萨身上贴的金箔,他对这种技法很感兴趣,于是回到美国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使1956年的亚洲行对沃霍尔的创作有着非常实际的影响。
但是创作中国政治人物肖像,绝非受1956年亚洲游历的影响,因为那时候这位政治人物还没有成为美国主流媒体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