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与现状 2013-05-07 10:33:47 来源:艺术国际博客 作者:王镛
创始于1895年的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或the Venice Biennale),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双年展,被誉为“双年展之母”。威尼斯双年展不仅提供了国际艺术展览的一种流行模式,而且它本身就是当代国际艺术主要是西方艺术的风向标

1990年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未来维度”(Future Dimension),仍由卡兰登特策划。他把主题分成“柏林环境”、“激浪”和“开放90”三部分专题展,各国家馆的展览也围绕着主题。在本届双年展上,意大利“贫困艺术”代表安塞尔莫获绘画金狮奖,德国双人合作艺术家贝恩特与贝歇尔获雕塑金狮奖,美国馆获参展国金狮奖,英国印欧混血艺术家卡普尔获两千年奖(此奖颁给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卡普尔已36岁)。在“开放90”展中,美国艺术家孔斯的色情作品引起了轰动和争议。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本应在1992年举行,但为了下一届展览符合双年展百年纪念,推迟一年在1993年举行,双年展从此改回奇数年。因发起超前卫运动和创办“开放”展而名声显赫的奥利瓦,担任本届双年展视觉艺术部主任。他策划的主题是“艺术的基本方位”(Cardinal Points of Art)。按照他详细的实施计划,本届主题展划分为几大展区,分主题有“20世纪的艺术”、“东方的经过”、“事物的疾速音响”、“兄弟”、“再具象”、“互动”、“开放93:紧急情况”、“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共存”、“反艾滋联线”、“艺术与诗”、“去地域的”、“和平机器”等。“20世纪的艺术”回顾展计划庞大,经费不足,缩小为“艺术之点”,参展的有博伊于斯、巴塞利兹、克莱门特、封塔纳、卡普尔、库奇等人的作品。“东方的经过”旨在展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趋势,参展的有日本的“具体群”和小野洋子,6位俄罗斯艺术家,14位中国大陆艺术家王广义、耿建翌、方力钧、张培力、徐冰、喻红、尚扬等人,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通过民间渠道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奥利瓦曾专程到中国挑选参展艺术家,不过他挑选的标准“观念写实主义”,未免有些削足适履。奥利瓦亲自策划的“开放93:紧急情况”,通过处理“一致性、暴力、遗风旧俗、边缘化社群感、差异性”五种紧急情况,探讨青年艺术家就现代社会问题进行语言实验的意义。中国台湾艺术家李铭盛应邀参展,中国大陆学者孔长安也参加了“开放93”的批评家班子。奥利瓦的策划思想,基于他的超前卫理论“文化游牧主义”。他自己解释:“文化游牧主义意味着一种折衷主义的风格。它与后现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超民族的概念正是本届双年展的主要特点之一。”

1995年是威尼斯双年展百年纪念,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成了隆重的庆典。双年展理事会特邀法国巴黎毕加索艺术馆馆长让·克莱尔(Jean Clair)担任视觉艺术部主任。克莱尔策划的主题是“同一与差异”或译“身份与差异”(Identities and Otherness)。克莱尔从视觉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审视百年来人类的身体和面貌变化的历史,认为“比面貌更精确的人的身体”是这次展览设计的惟一主题,人体是对艺术家最大的挑战。“科学毁灭了人体的身份并把它数字化,艺术家的目的是要重新复活古老的个性特征。”他写的论文《本世纪艺术史的八个篇章》,也就是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方案。这八个篇章是:

I. 1895—1905:实证主义时代;

2. 1905—1915:前卫的时代;

3. 1915—1930:秩序的回归和规则的诱惑;

4. 1930—1945:堕落艺术/专制艺术;

5. 1945—1960:战后和面貌的隐藏;

6. 1960—1968

7. 1968—1980

8. 1980—1995

后三个篇章没有小标题,内容是从克莱因的人体测量到科学的虚拟真实。

本届双年展展出了历届双年展关于人体与面貌的代表作品,引发观众对身份与差异的历史思考。

1997年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未来,现在,过去”(Future,Present,Past),由意大利人视觉艺术部主任赫尔马诺·切兰特策划。展览邀请了属于过去三十年的几代艺术家,提供了一项进入艺术研究领域的调查。1998年,威尼斯双年展立法法令生效,成立“威尼斯文化双年展协会”。双年展理事会包括主席、威尼斯市长、3个评审委员。主席由文化部长任命,国会批准。主席再任命各部门主任,任期两届四年。1998至2002年,意大利内务部部长保罗·波尔托盖西任双年展主席,政府增加了对双年展拨款的数额。

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全面开放”(APERTO over ALL),由视觉艺术部主任塞曼策划。双年展开始修复在威尼斯东端16世纪的兵船厂(军舰厂)中的各种车间、船坞和仓库,扩大了双年展的展览场地。通过“全面开放”展览,塞曼成功地打破了青年艺术家与资深艺术家之间通常的隔阂,也打破了不同艺术风格的鉴赏家之间通常的隔阂。本届双年展参展的102位艺术家,亚洲人占1/5;获奖的14位艺术家,女性占10位。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在兵船厂展出,获得国际大奖。

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仍由塞曼策划,主题是“人类的剧场”(Platea dell’umanita)。根据塞曼的说明,“人类的剧场”是这样一种展览,在那里观众可以观看与被观看,在那里他们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日常生活的节奏,新技术和信息时代宽带网,工作与休闲,幸福与悲剧……都在参展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展示出来。参展国数目上升到63个,破历史记录。

2003年6月11日至18日,我随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团访问意大利,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式和首届北京双年展新闻宣传活动,亲眼目击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实况。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现场,主要分布在双年展公园、威尼斯兵船厂(港台译名军械库)和科雷尔博物馆三大展区,此外还有众多较小的展厅散布在威尼斯岛市各地,展览场地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本届双年展共有63国参加,参展艺术家380多人。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览的主题是:“梦想与冲突——观看者独裁”(Dreams and Conflicts-The Dictatorship of the Viewer),由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视觉艺术主任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策划。博纳米1955年生于佛罗伦萨,1987年起生活在美国,目前是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高级馆员。他出版过多种论述当代艺术的著作,发表过大量论文和评论,参与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开放'93”等重要国际艺术展览。2002年3月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弗朗哥·贝尔纳韦(Franco Bernabe)任命博纳米为视觉艺术主任(任期两届),并与他就如何使这届展览的理念尖锐而清晰进行了坦率而深入的交淡,最终确定了展览的主题“梦想与冲突”。

博纳米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图录的前言《我有一个梦想》中,以雄辩的逻辑阐释了“梦想与冲突”的主题。一开始他就慷慨陈词:“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是一个种族隔离和歧视被消灭的社会,每一个个人最终都会说,‘我是自由的’。四十年以后,他的梦想仍未实现。尽管我们是全球性的社会,但来自广阔范围的各种情形的隔阂与歧视——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种族的和地理的——看来一再出现。” 接着,他列举了各种荒谬的歧视现象:“在最近的时间里我们目睹了9·11以后对阿拉伯人的歧视。因为恐怖主义而对巴勒斯坦人的歧视,因为SARS而对中国人的歧视,因为伊拉克战争而对美国人的歧视,因为他们不同意动武而对法国人的歧视,对印度教徒的歧视,对穆斯林的歧视,对妇女的歧视,对阿尔巴尼亚人的歧视,对同性恋的歧视,对佛教徒的歧视。歧视。金博士的梦想在孟菲斯被打破了。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需要梦想,并努力使梦想变成现实。历史就是由冲突引起的一连串无穷的梦想,而一连串无穷的冲突又是末实现的梦想的悲剧性结果。”

在这段精彩的开场白之后,博纳米进一步追问艺术和双年展一类艺术展览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在一个永远纠缠于无休止的事务和被破灭的梦想挫败的世界上,艺术和像威尼斯双年展一样的创作活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是非常合理的问题。我们回答这些问题的尝试正是展览和艺术本身的真正主题。即使艺术通常被认为超脱于战争、暴力和歧视,我也非常强烈地感到要提倡创作的超脱,以抨击战争、暴力和歧视的荒谬,我是为了生产梦想去遏制冲突的疯狂。一个像双年展一样的展览,与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管理机构相比一个软弱无力的组织,由于作为一个提供可能的解答的象征性场所而获得力量。双年展是里卡尔多·塞尔瓦蒂科——一个未来的威尼斯市长的梦想——他早在1895年就懂得需要平衡未来的幻想与有着伟大历史的威尼斯的分量——一个真正宏伟的梦想。在创办威尼斯双年展时,塞尔瓦蒂科播下了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过去的威尼斯与未来的威尼斯之间的无穷的冲突的种子。甚至双年展的基因就包含着在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它自己的梦想和它自己的冲突。这个梦想就是艺术能够讲述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而在国家馆中,这种共同的语言已被一个依然分成寻求身份(identity,特性)与疆域的国家的世界中的冲突所粉碎。因而双年展象征着矛盾重重的现代世界,逐渐碎化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身份。”

“梦想与冲突”主题的副标题是“观看者独裁”。博纳米特别重视每一个观看者个人的体验,强调“观看者应该是他或她自己的体验的独裁者”,而不是失去了个性“变成了被称作‘观众’的混乱的实体的一个碎片”。他批评过去几十年的“大展”一味追求建筑学上“大”(Bigness)的概念,“结果,当代艺术展览扩大到超出了观看者的体验的接受范围:变成了社会学的、人类学的和文化的论文。观看者的眼睛不是依靠想象,而是依靠呈现在不同艺术作品之中的时间和尺寸关系。观看者在展出的主题的氛围中漂浮,忘记了他或她的脚步。‘梦想与冲突’是通过重新创造个人的体验使观看者再次感到地面在他或她的脚下的一种尝试。”博纳米尤其重视每一个观看者“凝视”(gaze)的作用,希望凝视成为一种精神的需求,把凝视作为反思更广阔的现实的工具,具有德国人所谓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他提倡观看者在艺术展览中主动的凝视:“当我们的主动的凝视屈从于电视屏幕或电脑控制器时,我们己变得更加被动。因为我们已变得习惯于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里,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的世界观。当进入一个展览时,我们主动地触及隐喻,而在电视或电脑面前我们被动地接受消息和信息。”“本届双年展打算提供给观看者什么?我们希望那就是‘梦想与冲突’、‘观看者独裁’,提供给观看者更充分地理解艺术家的机会,艺术家献身于他们的艺术和他们的世界观,通过艺术的眼睛观看世界。”“作为一个‘大展’,双年展提供给观看者的眼睛和想象一个被艺术家的眼睛和想象改变的复杂的世界。它提供一个世界,在那里全球化的冲突遇到了一种新的现代性的浪漫梦想的对抗。”

博纳米对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阐释,充满了“梦想与冲突”的矛盾,带有浓厚的精神乌托邦色彩。在他和其他策划人合作的具体策划方案中,基本贯穿了“梦想与冲突”的主题。他把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主题展分成10个部分,每部分展览都围绕着“梦想与冲突”的主题展开。博纳米大胆尝试改革由一个策划人独裁的策划方式。博纳米指出:“20世纪的‘大展’——诸如双年展和文献展——从策划人作者的单一的观点发展而来。当20世纪结束时,我这一代被迫构想一种新的展览结构和策划实践……一个承认他或她自己的局限的策划人,应该理解一个由在千差万别的观念中固有的矛盾连接起来的世界。21世纪的‘大展’必须允许在一个展览结构内部存在多样性、差异和矛盾。它必须反映当代的现实、幻想和情感的这种新的复杂性。20世纪的大策划反映了对待展览的一种几乎是基督教的态度,好像企图对世界进行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征服,今天策划人的态度,必须更加是异教的。今天的展览,像希腊悲剧一样,必须处理不可调和的因素的矛盾。”为了不把自己个人的观点强加于人,博纳米特地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1位策划人分别负责10部分主题展的策划。每—位策划人都有完全的自主权,每部分展览都有自已的题目和特定的主题,当然也都围绕着“梦想与冲突”的总主题设计。这10部分主题展犹如一个“多岛屿的群岛”,“多声部的复调”,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充分表达了不同国家的策划人对当代艺术的多样看法。博纳米认为,这种新的多国集体合作策划方式,构成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不同寻常的特点,可能比截止到2003年11月的展期具有更长久的生命。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