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人让梦想成真 2013-05-07 14:07:44 来源:中国收藏 作者:陈念
北京,“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可谓实至名归。此时,中国嘉德不仅仅是北京这个艺术品交易重镇最核心的力量,而且是中国拍卖业乃至中国拍卖业在国际上的一面旗帜。

她们是一面旗帜

人们经常说: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20年前,正是陈东升超前的敢想和敢闯,正是在他的激情感召下,一群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在张德勤眼中,这群懵懂的年轻人不仅是文物拍卖的“外来户”,也是门外汉。“嘉德公司创立之初,可以说,她们只知道收取佣金,除此之外拍卖公司到底该做些什么,却全然不知。”他的这个说法并不过分。熟识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嘉德这群年轻人对文物艺术品不熟悉,对艺术品拍卖的程序和技巧也一窍不通。

在嘉德人看来,不懂并不可怕,可以学嘛。陈东升当年用不娴熟的摄像技术,把香港两大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录制回来,成了大家最初学习的教材。不少嘉德人就是从这个特殊“教材”中对拍卖有了最初的了解。然后,这群年轻人开始四处奔波,聘人才、找拍品、寻资源……就这样摸索着做起了拍卖。

1994年3月27日,对嘉德人来说是永远难忘的一天。长城饭店二楼大厅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纷至沓来的各路人士都想在第一时间目睹这场意义非同小可的拍卖。在全场几百人的见证下,中国书画成交了1227万元,中国油画的成交额则为196万元。今天再看这两个数字时,恐怕很难让人惊喜,但20年前它们却缔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奇迹。

中国嘉德首槌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一个行业探索性的开始, 也改变了许多人对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担心和偏见。那年秋季,嘉德的第二场拍卖更为火爆,中国书画专场从春季的194件拍品“扩容”到272件,成交额更是收获了3500多万元。这个市场的潜力也由此可见一斑。两季拍卖之后,中国内地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渐渐活跃起来,北京、上海、成都……相继响起了拍槌。

很多人纳闷:既是“外来户”又是“门外汉”,却在一个全新领域中做得有声有色?“嘉德是一家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公司。他们精通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他们很勤奋,又会学习、借鉴,他们还会结合自己的现状适宜地‘拿来’,因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这样评价嘉德。

“他们不懂,但他们懂得怎么用人。当时聘请了国内诸多顶级文物、艺术品专家,来担任他们的顾问。他们还通过公开招聘,广招社会精英;他们的员工脚踏实地,肯于吃苦,苦练内功;他们的管理科学、严谨,着眼点高……”张德勤认为这些都是嘉德人成功的秘笈,但这个中国拍卖界的金字招牌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下来的成果。在这位老人看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嘉德人精神的最好写照。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得益于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而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者们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努力,也成就了这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拍卖领域。”在张延华看来,像嘉德这样的先行者让人钦佩。

值得一说的是,从世界首家拍卖行苏富比的诞生,到1993年中国嘉德的成立,之间相差了250年,这意味着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整整迟到了两个半世纪之久。一个蹒跚学步的新企业并没有因此退缩或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反而在创立之初就给自己明确了一个目标——做中国的“苏富比”和“佳士得”。20年的努力,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

张德勤还记得嘉德成立时,陈东升就说过,嘉德不仅仅着眼于实现商业目的,也不仅仅要把嘉德办好,而是要推动整个行业。“从最初的五六家到今天的300多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这种成长是有目共睹的,而嘉德在这里起到的典范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无独有偶,我们在梳理嘉德历史时,惊喜地发现嘉德成立后组织的第一个重要活动,竟然是在长城饭店举办的“培育和规范中国艺术市场的研讨会”。距今整整20年!

有意思的是,嘉德这20年还是不少同行纷纷追赶和效仿的对象。今天嘉德刚推出一个新专场,明天其他企业也纷纷推出;今天嘉德刚有一个新举动,明天就有企业也效仿着出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嘉德的确做得好,处处领先,才会引起同行们的追逐。

一个规则的长方形上,鲜艳的红色为底儿,上面飘逸、自如地书写着“嘉德”二字,这就是中国嘉德的LOGO(标志)。看似简单的设计,最初却引来了不少人的猜想和诠释,注定了这小小的LOGO非同一般。有嘉德的地方,就少不了这个LOGO。其实这个LOGO如何阐释现在已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已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那就是嘉德,那就是中国拍卖业的一面旗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