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来了”朗西埃中国行第三天:国美 2013-05-09 09:48:42 来源:artspy艺术眼
朗西埃的“感知分配”并不能成为艺术家焦虑的解药。聊到绘画,朗又谈起“旧画新看”,谈起十九世纪对文艺复兴传统下经典绘画的重新解读如何催生现代主义一浪推一浪的新形式和新发明,这些新形式和新发明如何反过来确认新的感知力。

“朗来了”朗西埃中国行第三天:国美

“我现在很认同齐泽克关于performance of theory的主张,双方都应有表演的心态,且为在场的第三方着想。这方面同学们做得可能比他(朗西埃)大气。”(陆兴华微博)就“表演性”来说,今天国美学生们的确比朗西埃做得充分,无论是事先的准备工作还是现场的发言提问,这或许可以称得上一次国美跨媒体学院教学方针方法的优秀“表演”——学生们对当代理论的熟悉程度、认真思考和自信态度确实值得尊敬,这成就了“大气”,只可惜大气得一团和气,“被扰乱的一刻”始终没有出现,反而是在一个面积并不大的空间范围之内行云流水般地进行完毕,也许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方式是“反朗西埃的”,但这个“反”是激进还是反动?

朗西埃说他在讲审美和政治或感知分配时,并不关心民族国家。如果这里的民族国家是指国家权力或国家叙事,那么命运在民族国家框架下几经翻弄的个体经验呢?下午在许江工作室和艺术家的对话让人颇有一种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感。可能哪怕是擅谈美学的哲学家,如果没有神奇的“一见钟情”,要跟具体作品立刻产生联系也很难。许江站在自己大片大片的老葵图前,动情地讲述自己这一代人经历的幻灭和坚持。一如他日复一日画葵的工作,许的故事似乎也在为自己的人生和艺术要一种说法。但很明显,朗西埃的“感知分配”并不能成为艺术家焦虑的解药。聊到绘画,朗又谈起“旧画新看”,谈起十九世纪对文艺复兴传统下经典绘画的重新解读如何催生现代主义一浪推一浪的新形式和新发明,这些新形式和新发明如何反过来确认新的感知力。都是在他书里就能找到的观点,并无出奇之处。高士明和陆兴华的现场主持和翻译让本来交集不多的两条线索多少有了些互动。对于三人身处其中的现实政治,朗西埃的“元政治”理论当然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过今天他来了,六十年代对红色中国的精神体验和身体经验,双方都坐到同一张桌子前,茶水倒好,话题端上,但要聊得投机,还需要时间。

傍晚开始的活动安排在国美,先是学院内两个展览的参观——无关小组的“有关无关”以及刘潇策划的“夜读:回合”。傍晚开始的交流就在“夜读”的展厅内进行,话题也由此展开。朗西埃先讲述了自己对于展览的大概印象,听来其实和展览本身关系不大,而是在他的理论框架内可对任何展览给出的一个注释——这个模式几乎贯穿了整个讨论会始末,一来问题大多归于请教或者求证,偶有貌似挑衅的问题也太在想象之中、合情合理;二来朗西埃的回应也如他的理论,在一个大的框架之下,任何问题都可以被拉进来以他的方法加以处理。

理论同艺术创作的关系仍然是学生们关心的话题,这点显而易见,“夜读”的展览由来就是朗西埃的《无产阶级之夜》,学生之一刘田也说自己曾经受到过朗西埃理论的启发,下午时高士明老师告知朗西埃2010年他策划的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排演”亦是来自他的理论。只是在这个最容易引发双方发言的话题上,同学们仍然是在进行对朗经典理论的确认。如何读书?如何理解?读来何用?用时何种心态?与作者维系何种关系?回到今天所看的两个展览,都带有明显的学院气质,有种保护之下的温吞和接受过良好训练的端正。而咨询性质的问题“策展人在引用你的理论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是否更是种可怕的虚弱?朗西埃回答说他的理论被用作知识筹码的时候,是危险的。

陆兴华在微博上对今天交流活动现场效果的评论“就在艺术院校的话语空间里,对知识和系统的把握而言,下午大家还是超常发挥了。本人更多关注同学们对场面的总体的把握和个人表达的落实程度,这两方面下午应打高分。”对于同学提问的,作为一个哲学家对当代艺术指手画脚是否属于多管闲事,陆老师评价说“逼出了惊人的立场”,即朗西埃所回答的,“我认为我和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并无任何关系,别人硬要认为我有关系,我也没有办法。”以Nicolas Bourriaud对朗西埃的回击为例,朗西埃曾批评Nicolas Bourriaud的关系美学,后来被Claire Bishop借用来攻击Nicolas Bourriaud,这似乎变成了艺术圈内部的斗争,与他本人无关,他个人在这个过程处于一种被绑架的状态。或许是对于“惊人”的期待差异过大,再或者因为我们缺乏陆老师身份上的感同身受,朗西埃的这个回答只在耳边平淡划过,引发了些许心领神会的笑声。

“交流的设计太过于向朗进行请教的姿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参观考察环节,我们如此毫不客气地向朗西埃的眼球里塞东西。”一场交流下来,前日的“强买强卖”倒显得有些可爱。朗西埃从远方的到来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解决了什么我们的问题,反而像是试金石一样,让原本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问题当然仍旧是“我们的”。

【相关阅读】

“朗来了”朗西埃中国行第二天:参观义乌工厂

“朗来了”朗西埃中国行第一天:参观嘉兴工厂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