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梦阳
圆满落幕的艺术北京收获了近六万人次的参观者,而且多数画廊都创造了历年来最好的销售记录。不过,也有人感觉到低价位成交火爆;经典与当代同台,经典明显不及当代热闹;还有被偷手机的、拒付翻译费的事件发生……多元状态下的艺博会收获多元反馈,也算是正常。
那么多新面孔在关注艺术
记者:请谈一下你对本届艺博会的感受?
董:我觉得总体就两个字——进步。画廊进步了,艺术家进步了。这点你可以看到展览更多元,大家不再追求一些形式的东西,而是有很多有自我感受的东西,以前,很多人的作品都很雷同,但现在感觉画家们态度更认真了,在追求个性的东西;画廊也进步了,在操作布展方面,很多细节都很精心,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一直在争取提升。而最重要的是,社会进步了,有那么多的新面孔在关注艺术。
记者:从这一届艺博会上,可以判断的市场趋势是怎样的?
董:这个趋势就是艺术市场逐渐跨入消费的市场。我想,一级市场会在画廊的支撑下平稳地增长,一年比一年好。
记者:从大家反馈来看,中低价位的艺术品看起来更容易成交?尤其是六万以下的?
董:六万已经很贵了,我觉得就应该慢慢来。其实,一开始市场的价格就是畸形的,不是说这一届的价格低了,而是理性来看,新入门的收藏家一开始收藏,都是从消费开始的,而消费的话他们就会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且在价格上容易接受的。那些一开始就买高价位作品的,有太多是出于投资的考虑。
北京和上海画廊悉数到齐
记者:今年的博览会,相比较而言,台湾展商看起来比大陆展商更为进取,你怎么看?
董:台湾是一个非常有服务精神的地方,他们的画廊至少走了二三十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觉得我们自我反省才是最重要的,以前办一个展览就卖光了,那才是不正常的。而在台湾那样的一个地区,人口虽然只有九千万,但是他们有着非常好的收藏团体和画廊业,而且大陆也是台湾最有优势进入的一个市场,他们知道怎么去服务这个市场。
记者:大陆画廊在申请上不积极吗?
董:我觉得北京和上海的画廊已经悉数到齐了。就是有那么几个,他们要去香港,长征卢杰跟我说档期排不过来,麦勒画廊也说打算要来,但是没来得及申请。
服务于本土收藏意义重大
记者:不少参展商反馈,艺术北京是目前大陆唯一可选择的艺博会。这对你而言算是机会吗?
董:如果是机会的话,那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做好品质,如何做好服务,我不希望一直往前冲,把面铺的很开,而是在现有框架之下,把服务做得更细。我也不希望把这个博览会做成纯粹就是当代的,因为在现有群众基础之下,我们的市场正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没有必要分得这么清楚。
记者:有没有发现一些还需要再提升的地方?
董:我已经不去国外看艺博会了,巴塞尔那么多年的历史,它做得好的地方,大家有目共睹,我不是不了解,大家说的那些我也都知道。但是,我们也要给自己成长的空间,艺博会一结束我们就要开始做总结会,有媒体会给我们提出十大优点,十大缺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争取把这些缺点如何去掉,至少去掉五个以上。
记者: 对你而言,挑战在哪?
董:我想的就是要服务这儿的人,我们想要培养本土的收藏。这不仅仅是关于收藏的事,而是如何调动这个地区的人对艺术的兴趣,是在为这个地区服务。如果这个国家有几分之一的人开始收藏艺术,那这里将是全球最大的收藏市场。现在,我们不用去跟别人比,软件的建设可没有像硬件那么快。
“上海当代”一开始出现时那么好,全亚洲最好的,可是它没有了,主要也是因为它不接地气。我想,在我们这个地区,我们的艺博会就应该服务于这个地区的人,跟别人比不了了,但在现有群众基础下,现有市场环境下,目前只能做到如此了。而明年,我们一定会做到更好。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