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强谈匡时拍卖的生意经 2013-05-09 13:42:00 来源:新商务周刊 作者:王雪吟 詹敏
去年,匡时合并了上海恒利,改变了业内的惯例——在那之前,业内的风格是一家公司做得久了就会拆成两家公司——这种选择正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和人才储备,以应对未来更激烈的竞争。董国强认为拍卖行业目前有几点欠缺:拍品资源越来越缺,真正的人才稀缺,社会信任感缺失。

董国强谈匡时拍买的生意经

董国强谈匡时拍卖的生意经

艺术品交易是一个拿时间换空间的概念。今天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回报率,但其实艺术品最大的价值是精神的享受,给人以身心愉悦.

匡时成立八年,公司董事长董国强似乎越来越忙。某家媒体把他4月间的一条微博找出来调侃,印证如今征集藏品有多么困难。

董国强坦言,“我们这行就是一年有10个月都在外面”,而且今年更难。市场在做系统性调整,匡时还要在秋天把战场扩大到香港。他说,今天不论是拍卖行、藏家甚至是关注者,都应该调整心态,中国的艺术品价格如果在全球受到追捧,齐白石的价格如果超过毕加索,应该举国欢庆,而不是宣扬泡沫论、价格虚高这些负面信息。

今年拍品征集的情况是否如外界所说的那么难?古代作品中有哪些精品?

确实有征集困难的问题。

十年前,只有嘉德和瀚海有能力做古代专场,海外是佳士得,一共三家。如果十年前的拍卖图录拿到今天看,那时一场拍卖中至少有十几幅甚至更多可以当重点拍品宣传甚至作为图录封面。这十年间的差别说明了古代作品的稀缺和藏家的选择:收藏古代(书画作品)的人一般不会出售。在艺术品收藏市场里,古代书画是对藏家要求最高的,对其修养、艺术欣赏能力、鉴定能力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这样的藏家往往也是参与时间比较长的——收藏的逻辑通常都是现代、近代一步步提高到古代——这样的买家忠诚度高、不轻易离场。与古代作品逐步沉淀到高端藏家手中矛盾的是,藏家的规模越来越大,古代作品就更显稀缺了。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十年前也许不起眼的作品,今天可能价值几百万,十年后会更贵,因为参与收藏和投资的人越来越多。

【相关链接】

【视频】董国强:希望匡时成为有文化理想的公司

【99艺术人物周刊第7期】董国强:文化路线文化牌 匡时带头改善拍卖形象

古代方面,匡时今年没有特别高价的作品,1,000万元级别的有几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