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
记者:中国传统人物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创造。从您的画面当中尤为突出。您是如何理解,在创造实践中的感悟如何?
刘文清:中国传统人物画就技术本身而言,可以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程中几乎已经被穷尽了探索上的一切可能性,在精神性上也达到了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传统人物画在令后人感到骄傲的同时,更多的是难以突破的压力和困惑。但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言载体而言,艺术的发展和可能性必然是没有穷尽的,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或许,石涛的这种观点有一种更合适的表述方式:笔墨当合时代。“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捍卫了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笔墨的地位和尊严。笔墨本身的表现力确乎在历代大师的手中穷尽了封建人文背景下的种种可能性,但在现当代的历史场域中理应拥有多样的突围途径。我的实践和探索是如何将传统笔墨技巧在表现当代人的形貌特征和精神气质方面,在适当吸收西方艺术元素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坚守,也就是说,在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绘画艺术的当代发展,如何实现传统笔墨的当代趣味和社会承担,如何重塑民族艺术的形象和地位方面,传统的艺术趣味和技巧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记者:看到很多您工笔画作品创作于较早时期,一定花费了您不少功夫。“工”则“工”矣,然却不“匠”,您是怎么理解的?
刘文清:80-90年代,我创作了一批具有传统风格和表现现代题材的工笔画作品,这些作品是我研究和继承中国传统人物画优秀遗产的探索和尝试。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画种,是以线描和渲染的技巧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绘画形式。它是中国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必须要研究和掌握的基本技巧,有些类似于写书法的人必须要练的楷书。但他又是一门创作和表现力很强的绘画种类,表现得当,可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如我国历史上的工笔画代表作品:《洛神赋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等。工笔画以刻画细腻见长,但若把握不好,就容易匠气、火气或俗气,滑入工艺画的层面。所谓“工”则“工”矣,然却不“匠”,是指的画面既以工笔画的技法来表现,但又不能画得像工艺画那样过于匠气,我的理解,工笔画要追求写意性、画面的笔墨及色彩表达要雅致、疏淡典雅,具有较高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把一些西方艺术元素以一种中国的方式融入笔墨,融入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之中。能不能具体和我们谈谈。
刘文清:西方艺术元素主要指的是结构和素描的表现技巧,这两者在中国画的融入与表现我国的大艺术家徐悲鸿和蒋兆和早有成功的经验,现代也有很多画家在探索,不同的点在于如何融入,是现在某些画家直接将素描嫁接在中国画上,划出西洋画的头部,中国画的身躯,抑或使用中国画的笔墨画素描画油画效果,我认为这两种探索都失去了中国绘画的本源,因为中国画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笔精墨妙”,是中国的毛笔和墨汁加上水的作用,在宣纸上的碰撞所产生的墨分五彩痕迹和变化绘出的图像给人带来的美感和享受,失去了这些,用一些干巴巴的笔迹扫出来的作品,严格的讲不能称为中国画。以一种中国的方式融入笔墨,应是把科学的形体结构和素描关系自然的溶合在笔墨的表现里,使其与笔墨的表现和谐而不冲突,既弥补了传统中国画造型方面的弱点,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意蕴。
记者:您是艺术家,是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您是如何进行调试的?
刘文清:多年来,缺少画画的时间是我最大的憾事,调试行政管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没有别法,只能把上班以外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放在创作和思考上,关键是要坚持不懈。
记者:人文承担和民族性坚守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您觉得中国艺术家的责任与承担应该如何具体表现在艺术创造里?
刘文清:所谓中国画的人文精神,我理解,它是指创作者以人为本,结合创作的激情,利用绘画技巧,汲取社会文明的精髓,发掘、表现社会的真、善、美,进行个人鲜明的艺术创作。中国画的创作,是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创作。体现理想、抱负、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艺术家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在当今西方文化东进,地球距离缩短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这已不是坚守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因历史早以证明,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其实绘画中的技巧或笔墨形式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的人格力量是技巧或笔墨形式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所以,艺术家不能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而应将民族和民众的前途和喜怒哀乐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记者:您近几年来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写意画,和之前工笔画无论从题材还是手法都截然不同,有些更为现代一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转变?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经历,再重新解读工笔画,和之前有什么样的不同感受?
刘文清:写意画和工笔画只是画种的区别,表现技法上的区别,写意画正确的说法是“水墨画”,它最富民族特色,强调的是书写性,构思完成就要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讲究的是笔性的发挥,墨韵的变化,追求的是意境的表达和富有艺术个性的造型以及精神内涵的追求。工笔画工整细致,讲究的是在三烘九染的过程中将绘画的主题做出恰当的体现,也同样追求富有艺术个性的造型以及精神内涵的体现。
工笔画与水墨画的关系,犹如书法中正楷与草书的关系,既是技法修炼的一个过程,又各自成为单独的艺术画种,如果谈现在对工笔画的感受,那就是画工笔时更应该追求它的书写性,这样才不至于将画画的匠气。
记者: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创作的这么多作品当中您最喜欢的是哪几件?创作历程是怎么样的?
刘文清:我比较喜欢《融融雪》、《对弈图》、《画坛怪杰陈洪绶》、《冰雪磨练后》、《英雄远去》,这几件作品,无论从技法上还是立意上,都比较贴切的表达了我内心的情感和追求。这几件作品都是应邀为美术作品展创作的,展出后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有几件还得了一等奖、银奖。当然,后来创作的《奶奶的世界》、《农民工》、《矿工组画》等也反映了现实生活,并获得过奖励和好评。我认为只要能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情感,传达作者心声的作品都应该是受人欢迎的。
记者:前不久您在浙江美术馆办的“中国画作品展”能否算得上是一次对您的艺术回顾,您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办的?
刘文清:来到杭州工作已经十年,十年间我认真地创作、并向浙江画界的老前辈及同道学习,将这些探索作品作一次回顾和总结请大家评头论足,以便明确下面的路如何走,这就是我办展的初衷。
记者:除了工作和画画,您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影视,喜欢旅游吗?
刘文清:我喜欢读书、习字,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古筝演奏的《平沙落雁》、《离骚》、《阳关三叠》等。当然我也喜欢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交响乐章,对好的流行歌曲和民歌我也喜欢。我认为音乐是最能给人带来欢乐的艺术。旅游对我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人生快事,每到周末,约上三五个好友到山水间去漫游,是何等的惬意和快乐,它不仅能放松心情,舒缓疲劳的身躯,更能陶冶情操、尽享天地的精华。同时他也是画家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方式之一。
【相关阅读】
【编辑:谈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