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对于有城市标志物特征的珍贵文物来说,它不但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凝聚了先人智慧和城市繁华文明,也是一个城市兴衰转圜的历史见证。南京大报恩寺就是南京丢失的精神魂魄。请“玲珑塔”回家,应该成为南京的一个夙愿。
今天,本报报道了一则艺术品拍卖的“迟到消息”
14~17日,佳士得拍卖行在伦敦举办2013年春季亚洲艺术周,举槌开拍中国艺术精品。开拍的约300件中国艺术品中,最受瞩目的是一对粉彩描金玲珑塔。这对玲珑塔的原型可能是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拍卖价25万到30万英镑(约合235万~282万元人民币)。
南京是一座有丰富历史记忆的古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明朝的“天下第一塔”,名扬海内外,当时被称为是“中世纪的七大奇观之一”,因而弥足珍贵。南京市现今正在复建大报恩寺并建设遗址公园,就是想重温历史的辉煌。专家说,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指认这俩玲珑宝塔是以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为原型烧制的,那么,它们是无价之宝。
从时间上看,这次佳士得拍卖会南京已经错过了参与的机会。我们认为,对南京而言,对南京人而言,对大报恩寺而言,错失了一次“请玲珑塔回家”的良机,十分可惜。如果事先得知消息,南京市官方乃至南京本土有实力的私人藏家,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个梦想。
对于有城市标志物特征的珍贵文物来说,它不但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凝聚了先人智慧和城市繁华文明,也是一个城市兴衰转圜的历史见证。南京大报恩寺就是南京丢失的精神魂魄。重建后的它,即使再宏伟壮观,终究是一件复制品。这也是有关单位向海内外广泛征集相关文物的用意所在。因此,有着原型价值和沧桑感的“玲珑塔”,可以看成是与六朝古都极有缘分的宝贝。
根本就没注意,或者“知道得比较晚”,显然不符合南京这座城市文化兴城战略的初衷。
近些年,有国外媒体用“瓷器爱国主义”来形容回购国宝的中国商人。尽管国家并不主张通过竞拍的方式回流散落在国外的文物,但我们依然认为,目前让流失文物回归故土的三种途径(回购、讨还和捐赠)中,回购还是最常见最实用的市场手段。特别是像“玲珑塔”这样正常出口的古艺术品。
就城市博物馆而言,政府主导回购有价值的文物,增添城市文化内涵,应该成为城市公共开支的一部分。
1992年,上海博物馆就曾以数百万元自香港购回一组14件晋侯苏铜编钟,作为“镇馆之宝”;据韩国媒体报道,汉城故宫博物馆每年拨款约11亿韩元用于公开购买或拍回原故宫中文物。我们每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能投入几百亿资金,为什么不可以用其中的千分之一,给历史敬奉点“贡品”?
当然,政府也可引导民间资本在有能力、有兴趣的情况下,为城市“宝藏还乡”做出贡献。
但是这一切,也需建立一套由主管部门牵头、文物单位组织、经济实体实施、民间人士参与的城市文物征集、回归体系,花点力气,拿出对策。这样的话,像“玲珑塔”这种有着南京元素的文物拍卖活动,就不至于漏检了。
“玲珑塔”还在,不管它被拍走了还是流拍,南京都不能忘了它。借展也好,转让也好,回购也罢,请“玲珑塔”回家,应该成为南京的一个夙愿。
只是,别老是等媒体去“提醒”!
【相关链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