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兴明 《边界》
现在这个年代,人人都可以玩摄影,因为要拥有一台照相机相当容易,然而能把摄影玩出众人的赞叹,却不简单。摄影艺术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并不是取决于高级装备或花俏技巧,而是透过他们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世界每一个精采的瞬间、美丽的永恒。
想成为摄影师,藉由不断的练习与经验累积,也许是可以达成的。但要如何从摄影师提升为“艺术家”,却不见得是靠练习就能办到。艺术家们对于有价值的“美”,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与理解,他们能发现常人所没有看到的世界,也因此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并不只是简单纪录某个事件,忠实于客观物件的二次呈现,而是抓住了那些触动人心的画面,将自己的主观艺术思想传达出来。尽管只是一只空中飞鸟,透过画面的构图与光影的变幻,都能激起观者内心感动。这次要介绍给读者们的,就是拥有这种魔力的,通过摄影表现艺术思想的艺术家——尹兴明。
企业家vs艺术家
对于台湾人来说,谈到尹兴明这个名字,也许了解不多,他是重庆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从事实业的企业家。他的企业与他的摄影艺术相得益彰,声名显赫。那么这位成功的企业家又是如何拿起相机,开启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呢?原来尹兴明小的时候就喜欢拿笔作画,然而,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也为了自己的生计考虑,只好暂时搁置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热情,投身于企业发展与经营之中。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近年来尹兴明的事业已具有相当成就,终于可以专注在他一心向往的艺术领域,实现他儿时的梦想。于是在一帮艺术家朋友的鼓励下,尹兴明终于的拿起了照相机,重拾了他热爱的专业艺术创作。
用写实传达意境
作为一位运用现实主义传统摄影、与观念摄影后期处理相互交融的艺术家,尹兴明早期的摄影作品常常能感受到他对市井小民的细微观察。虽然他谦称最初的摄影作品已是过往的老照片了,但画面中所记录的大凉山彝族地区人民,却是依然栩栩如生:一张名为《驻目》的照片中,一名妇女掀起了上衣给怀中襁褓婴儿喂奶,即使露出一边胸脯,表情依然怡然自得,彷佛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相较于她的淡定,画面一角小女孩则好奇地瞪大了的双眼,呈现出两人情绪上有趣的反差,而看着这张照片的我们,也如同这位小女孩一般,忍不住在这位毫无顾虑的母亲身上,停留了自己的视线。
同样以人物视线主导观者视角的,还有《那边》这一幅。在画面正中央,看着顶多是六七岁的小孩,一手拿着钓竿帅气的靠在肩上,一手率性的插在裤子口袋中,眉宇之间流露出小大人般似懂非懂的忧郁;都是望向同个方向,小男孩身旁的小姐姐却是面带笑容,有着满心的期待,俩人截然不同的神情,不禁让人好奇,画面中没有出现的“那边”,究竟上演了什么样的新鲜事呢?
在这一系列描绘朴实人民生活的写真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最后的纤夫》这幅大作了。“纤夫”,在中国指的就是在河川边上拉船的人,过去村庄里的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等,全靠船只运进运出,因此纤夫们曾是很关键的角色;随着船运越来越进步与普及,对于纤夫的需求也便越来越少。不同于一般的刻板印象,尹兴明并不是针对“纤夫”们本身的形象去雕琢,而是把纤夫们的身影融入江河山壁之景,以沿岸石壁的陡峭斑驳,加上不断流动的江水,不仅传达“纤夫”这个行业,即将消逝于时光洪流的悲凉,也藉由这大自然的宏伟景色,对比出人类的渺小,一切人、事、物都将随着历史推移而消逝,最后唯有山水仍在…。
追求唯美现代感
当然,做为艺术家,他们的脚步总是不停的往前,不停的寻找新的创作灵感。近年来,除了捕捉这些写实的人物与景色,尹兴明也不断为他全新的摄影创作努力。受到美国波普艺术大师Andy Warhol对艺术创作强调主观表现与后现代表现主义的影响,在经过大量阅读哲学,艺术等多类书籍后,尹兴明开始运用影像后制的技术,将所拍摄的影像透过锐化、高彩度、构图重组,拼贴等方式,让画面呈现出当代艺术的氛围,但却仍保留他对画面唯美的要求,甚至融入中国画中意境留白的元素,让作品不至于产生所谓“当代艺术”带给人的距离感,更容易在观者脑海中形成强烈影像冲击,可说是透过艺术带给大众更多、更新思维的感官刺激与想象空间。目前尹兴明的这些作品,通过澳洲举办的摄影展,已引起许多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关注以及摄影同好的共鸣,也希望将来在台湾的我们,能有机会一睹其作品所带来的视觉与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