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翃晶:论画家距离成功的那一小步 2013-05-15 17:01:05 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谭翃晶
童年的我充满幻想又容易伤感,整日流连于书籍中,最先接触中国历史,继而痴迷于中国文学,最后醉心于传统绘画。曾因读《红楼梦》至深夜而导致第二天上学迟到,也曾因为画小人书而忘记做家务。

谭翃晶

谭翃晶

童年的我充满幻想又容易伤感,整日流连于书籍中,最先接触中国历史,继而痴迷于中国文学,最后醉心于传统绘画。曾因读《红楼梦》至深夜而导致第二天上学迟到,也曾因为画小人书而忘记做家务。

十三四岁时,我来到了部队。粗犷而艰辛的生活,使我不得不柔韧而坚强起来。但是那像机器一样刻板的日子让我越来越惆怅:难道就这样生活下去吗?生命不可重复,似这般一成不变下去,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于是我回归到书画当中。被艺术感动的时候,似有一股暖流在心里婉转回旋。当我全身心投入时,画的似乎不再是风景、禽鸟,而是心绪、灵魂。

一开始是临摹。我用绝大部分的工资来购买画册和书籍。每日里,我吸吮着前辈大师遗留下来的精神盛宴,回味无穷。范宽、李唐、郭熙、沈周、“四王”……他们的艺术成果令我着迷。渐渐地,我越临越像,信心大增。

但这样的日子似乎也不能满足我随心所欲、率意而为的“理想”。我不想为了“五斗米”违了自己的真性情!我痛下决心,告别了部队,脱离了公职,心无旁骛地作起画来。

光阴似箭,一晃数十年过去了。原以为专心作画的生活应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创作的灵感应该如心中的激情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到头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个问题是“一点点的距离”。选择了艺术,人生就如踏入了茫茫大漠,心中装着一个美好却遥远的目标。早期的时候,可以借鉴大师们的作品;进入创作阶段后,便没有规律可循了。谁都知道个性魅力是艺术的灵魂和生命,艺术的进步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和区别于他人。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幅作品,“只差一点点就生动”“只差一点点就夺人”“只差一点点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往往就是这“一点点”,却又是那么难以跨越。许多年来,它让我的情绪时暖时寒,心境时明时暗。有时画来画去都没有新意,情绪便很沮丧;有时将整支笔摔出去,几近歇斯底里。蓦然间,也许是一枝苇芽,也许是一抹残阳,也许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便令我茅塞顿开,然后便忙不迭地扑向画纸……个中滋味,只有画画儿的人才能体会。所以我喜欢水墨丹青那种淋漓的恣意:取自生活又突破生活的极限,真实又浪漫,含蓄而夸张,在有限的尺幅之中表现无限的思想和情趣。

第二个问题是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多画家举办的画展,第一天特邀人员很多;之后数日,参观者即寥寥无几。更有甚者,一辈子出不了头,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被一捆捆抬出去,论斤出卖。也许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学艺不精、才华不够,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但是,迟到多迟?一百年后?一千年后?我明白,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障碍:有一些,努力了可以越过去;有一些,则不是自己能力所及——此时,便希望有人“扶一把”。我庆幸:在这条丹青之路上,遇到很多在关键时候能扶我一把的师长和朋友,使我觉得人生还有许多真情和温暖。

那些沉闷烦乱、寂寞孤单的日子,如果没有画笔作伴,没有那群才华横溢、与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便不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喜乐。年轻时,总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现在却认为,得到了的才是最好的。幸运并非必然,吃得作画的苦,方能享到其中的乐。

谭晶(谭红晶),湖南长沙人,毕业于解放军军医学院,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创作中心副主任。国画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展中获奖。其中,《芳洲鹭影》获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三等奖,《霜林小栖》获“黄河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奖,《秋韵》入选“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相关阅读】

用颜色放声歌唱 以天地注解我心——我看乔万英的画

弗洛伦丁·霍夫曼 黄色橡皮鸭与艺术家

尹兴明镜头下的美丽世界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