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后,随着照明技术的提高,博物馆陈列开始采用全人工照明并形成一种展览设计趋势,这一潮流风靡于欧美博物馆,“黑匣子”式的陈列室也成为博物馆建筑形象的个性特征,并延续至今。不过,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博物馆陈列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片面强调营造展览氛围,追求“舞台效果”,乱用多彩灯光照耀文物以致造成视觉污染。博物馆的照明及展陈设计如何让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大放异彩?
近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泰照明集团共同承办的2013年国际博物馆照明趋势专家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博领域第一次以“博物馆照明”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铭刻“文化地标”
“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而博物馆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粹所在。如何让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在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和光环境下大放异彩,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持续探讨的重要问题。”研讨会主办方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进入21世纪,全球文化大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博物馆的光环境也已经成为衡量博物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制作室主任郝寅祥告诉记者,光不仅能提升展览品质,创造展览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更能帮助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博物馆的品位和影响力。中国的博物馆照明历经多年的坎坷和发展,在理念和技术上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的文化建设和博物馆整体发展更需要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实现相互促进。
高质量的博物馆展示照明,可以最大程度地凸显出博物馆卓越的室内外功能、价值和美,可以创造艺术品、空间和人的多元对话关系,有效地提升展览品质和价值。同时,能够充分表现出博物馆的气质风貌、建筑形态和历史底蕴,大大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帮助博物馆打造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提升空间的质量、品位和感染力,更可以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效率,吸引更多的游客、观众和展览。
“光有助于在人们心中铭刻出博物馆的‘文化地标’印象。因此,照明或者说光,对于博物馆的发展而言,是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的。而为社会创造一个美的,能够打动人、感动心的视觉环境正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所在。”法国照明设计大师乔治·贝尔纳表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