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供发挥的更大的艺术空间并使得其对艺术的阐释更为丰富可能是谢云老作出上述选择的又一思考。上文已论及书体的融合对书法艺术表现丰富性的意义。汉字的简化具有强大的历史动力,使之成为一种必然。这不仅是实际运用的需要,亦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需要,只有更为抽象的汉字才能提供书者更大的发挥自由和空间。在2000年后创作的书法作品中,谢云老试图将尽量多的不同书体的笔意融入到抽象的笔画、线条中,或许正是基于艺术表达丰富性的考虑。他在《答友人书》中说道:
陶醉欣赏于画意诗情里,求得相得益彰笔意之趣;开开合合,疏疏密密,虚实消长,相应相生,从意境渲染和构图章法效果去追求,于书法实在是奇妙的给予。
谢云老的这种选择并非出于自发,而是经过了终其一生的漫长的理性思考和尝试。一直到现在82岁了,仍笔不停歇、思无滞碍地探索,这种老人很难具备的青春活力和艺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谢云老孩童时期所受到的是近乎苛刻的私塾式教育,一直到现在,他还常常忆起父亲对自己的严格。毫无疑问,刚刚发蒙时期的习字当然是每位孩童的相同选择,即正统的、法度严格的颜、柳楷书,从其保存的一幅中学时的楷书作品《归园田居》中,显见其经过严格训练后所积淀的功力。倘若将这件作品放在上述捐赠国博的作品中间,很难让人认为乃一人所书,或许其唯一的共通点是良好的书法功力和素质修养。然而,正是孩童时期的训练,保证了其少字数的书法创作不会滑向缺乏书法基本素养的设计创作。
而从规范有序、法度森严的正统楷书书写走向以古文字为载体、抽象自由地表现生命激情的个性特出的书法创作,则归因于丰富但极端坎坷的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其深入地认识生命的意义,使其倍加珍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使其葆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激情和创作热情。谢云老跟我说,丰富而坎坷的经历是其艺术创作之源,是其不断变革创新之本,并使之上升至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让生命的意义与哲学的精神相融合而得到升华。他曾在1989年作《习字吟》说:
儿时家学架书桥,柳骨颜筋摹几遭。人世风霜更岁月,飞云纵览笔端描。
不到20岁跟随共产党扛枪打游击与解放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的经历,谢云老每每骄傲地谈起。正是青少年时期的正确选择,使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文化事业继承与发展奋斗不止;而人民大学的学习经历,将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升至新的高度。谢云老正是以此为基础,孜孜坚持,矻矻探求,发展自己,完善人生,致力于创新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