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愽物馆在浙江博物馆《鬼斧神工--汉晋木刻展》展出的“明代十八罗汉像”
自本人5月10日博客发表“甘肃愽物馆在浙愽展出的“十八罗汉像”真伪受到质疑”一文,经新浪网刊载,陆续有全国大小300多家网络媒体、艺术品网站和少量平面媒体转载报道后,几天来给浙江博物馆和甘肃博物馆无形中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最初的不予回应终于到社会各方质疑而开始重视,于2013年5月15日中午前从浙博武林馆撤下了这十八尊木雕像(甘肃愽物馆在浙江博物馆举办的《鬼斧神工--汉晋木刻展》正常展期是4月10日至7月7日结束)。也间接证实了甘博“十八罗汉”这些木雕造像背后可能藏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和相关严重问题。
据内部消息披露:“浙江文博领导和办事机构十分重视来自社会情况反映,为此,专门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启动了‘重大负面舆论危机化解工作A级方案’,浙江文博领导在和甘肃方面协调沟通后,决定提前结束这次主题展览活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媒体的积极参与报道促成“甘博十八罗汉像质疑事件”成为强大的舆论热点,也反映了浙江博文博机构和甘肃博物馆相关领导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社会质疑的高度关注。尽管没有对社会和媒体公开回应,但提前撤展本身就显示他们对工作疏忽造成“公众质疑事件”明智的挽救解决方案。同时反映出文博官方对民间专业人士鉴定调查的高度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博物馆方和甘肃文博相关领导,对撤展回去的“十八罗汉木雕造像”将严格鉴定,并一查到底,追究“十八罗汉木雕造像”涉事人员和潜藏背后的重大交易内幕。甘肃作为全国文化大省,甘肃博物馆作为一级博物馆,本不该发生这样“鬼斧神工不神不工,反而是仿品质疑”的事件,如能以此为戒,亡羊补牢,则国家幸甚,文化幸甚,国民幸甚。国家级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必须是真品无疑(考古发掘品和来源可靠的征集品),这需要文博专业人员认真负责和把关,才能杜绝赝品堂而皇之进入国家博物馆[微博]。国家级博物馆展出任何藏品都担负着国家对博物馆的信任,民众对文博机构的权威和专业鉴定的信任。国民纳税供养着这些机构和专业人员,高度负责保护我国文物艺术品、高度负责征集民间流散的文物艺术品得到妥善保存、接受国民监督和质疑,这些都是应尽义务。
据民间专业研究木雕造像的陈建民先生、多年来搜集收藏和研究我国木雕造像的吴晓刚先生等人相继反映,民国到新中国80年代以来,我国木雕造像流失严重,专业研究和收藏无论是国家性质或是民间性质,都起步比较晚。近年来吴晓刚先生作为我国仅有的几个木雕造像的民间收藏家和推广专家,在雅昌网木雕版论坛和许多南方地方博物馆都做了大量专题展览和讲座。陈建明先生,作为央视特约《寻宝》栏目专家、江南锡器博物馆馆长,多年来对我国木雕造像也有颇深的研究。在这次“甘肃愽物馆在浙愽展出的“十八罗汉像”真伪质疑中,在陈建明先生提出专业的质疑论述的同时,吴晓刚先生也给出“十八罗汉像”肯定有问题的质疑意见,包括其他一些专业收藏木雕造像和研究的人士也提出质疑。作为国家文博研究人员,对我国木雕造像艺术研究,主要体现在保护性收藏和研究方面,对民间流散的木雕造像艺术品和近年来大量仿造的木雕造像的调查研究比较欠缺。
其实,从民国时期,我国高古木雕造像艺术品就是国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极其关注的对象。很多博物馆专业人员,对我国木雕造像有着颇深的研究。我国许多珍贵的高古木雕佛造像,在民国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流失海外。民国北平“达古斋”的古董巨商霍明志,20世纪上半叶曾于法国巴黎举办高古木雕佛像展会,一次性售磬大型木雕造像达38尊之多,霍氏经手展售的木雕造像以其数量之巨、品质之优而享誉全球。时下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偶能见到的极品木雕佛像,多半亦曾为达古斋主人的旧藏,如执当今国际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之牛耳的著名古董大鳄——英国伦敦的艾斯肯纳齐(Eskenazi),其2002年展售的一尊通高142.0厘米的金代木雕加彩菩萨立像即曾属霍明志所藏,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一尊堪称稀世名宝的金代木雕加彩菩萨立像,亦为达古斋主人捐赠之物。在霍氏所撰的《达古斋古证录》一书中,曾就木雕佛像的产地、断代、鉴定、作伪、保存、装藏等方面多有论述,特别对于木雕造像的“发现史”作出了明确的交代。在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各类珍贵文物艺术品纷纷流失和遭遇战争的破坏,民国时期的古玩商和收藏家也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功与过只有后人去评说。但在现在安定的环境下,我国文物艺术品再不要受到漠视,民间的收藏和研究也不要被忽略,大量因利益而仿造的各类文物艺术品也不能轻视。
民众要问:这次质疑甘肃博物馆“十八罗汉像”的最终依据是什么?除了上篇质疑文章专业方面的问题而外,目前仿造的情况到底如何?后来陈建明先生通过深度调查,同类形制的木雕造像仿品在山东济宁有专门制造,我们看看他调查的结果:
“山东济宁一古玩店老板有一厂子专门用老旧木料仿制宋元明清各种佛教造像!这尊在他店里标示年份为明代的长眉罗汉像就是典型的老木新雕,当问老板这尊木雕像是否就是老木新雕的仿古品时,老板爽快的承认就是!并表示自已有个小厂子专做这类仿古木雕像,可来样定做。问他类似的木雕像定做十八个罗汉像每个高60至70公分每个要多少钱?老板回答:每个3000元左右。大家看这尊摆在老板古玩店木雕长眉罗汉造像和甘肃愽物馆藏的所谓“明代木雕十八罗汉像”从开脸、眉毛、衣纹、做旧手法是否有惊人相似之处?”这当然是老料加工,还没有经过做旧的仿品,但从陈建民先生提供的仿品证据来,其仿造手法惊人的相似。见下面对比图。
我们都知道,仿造和做旧是两个过程,无论是瓷器、青铜器和玉器,还是木雕造像,仿造是在仿造基地仿出原形,然后根据抓货的商家和贩子再拿到做旧的高手那里根据南北坑口、认知习惯、地方特点和各自的鉴赏要点来进行精细的做旧和伪装。他们的目的是适合于各个地方的收藏需求,从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并不深刻熟悉仿造工艺和做旧工艺的一些收藏家和鉴定家,往往被“打眼”和“吃药”,近些年来,24亿“新仿金缕玉衣”诈骗案、2.4亿“假玉椅”案、“汶川捐假国宝”案、1400万“假壶王”案、“387万汝瓷案”、“徐悲鸿假画案”等,都涉及我国著名文博专家参与其中。这些涉及国家文博专业人员发生的大案要案,说明我国文博机构专业鉴定素质在整体下降,被高仿文物和利益废掉“武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最大的问题是国家对这些涉案的文博专家并未问责和追究相关责任,一味的放任,其结果是整个文博系统将有更多的伪专家在利益面前跃跃欲试。这对文博界那些兢兢业业,严谨务实的人员很不公平,因为这些无知的伪专家捞钱是自己的,损毁名誉是整个文博系统来背黑锅。还有我们文博系统的研究人员,由于僵化体制的限制,不能到社会上深度调查研究,也不能冒险调查研究各个层级的仿品和做旧手段,严重的不接地气,打眼、吃药、被奸商利用是铁定的结局。如果我国文物体系不能适应市场环境,不能及时的转变思想观念,类似甘肃博物馆‘十八罗汉像”轰轰烈烈开展,灰头土脸扯展的事件还将继续发生。
【相关阅读】
【编辑:谈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