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Sound Unit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声音艺术的概念一直未被统一,噪音艺术(L’ar te dei Rumori)、声音艺术(Sound Art)、录音艺术(Audio Art)、声音作品(Sound work)、声音雕塑(Sound Sculpture)、声音设计(Sound Design)、声音建筑(SoundArchitecture)、声音装置(Sound Installation)、音景(Soundscape)等名词的出现,都令人如置身迷雾之中。对此,台湾声音艺术家林其蔚曾撰文,意欲厘清声音艺术的分野问题,文中引用了德国老牌策展人克里斯提安 克尼塞尔(Christian Kniesel)的:“声音艺术介于现存的各种艺术之间,它是跨媒体艺术的最佳代表。”的说法。由此,ARTINFO暂且将其称之为“声音艺术”,并为大家介绍正在从事声音艺术研究和实践的五位艺术家,他们是本土声音艺术的身体力行者和拓展者。
姚大钧,杭州
声音艺术家姚大钧同时身兼制作人,策展人,评论者,电台主持人,“ China Sound Unit ”和“ 后具象 Post conerete” 创始人,软件设计师,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客座教授的多重身份。对众多声音艺术爱好者来说,“后具象”是对“具象音乐”传统的延伸与不满,是致敬也是反抗。其反对的是所谓具象音乐中的“音乐化”部份,也就是将“声音体”强行变体,力求使纯粹的声音体独立存在,并不用证明自己的艺术性,甚至不用成为“艺术品”,艺术家也不一定要在声音上打上自我烙印。“后具象”在实验音乐爱好者的眼里拥有相当高的地位,它代表着华人对于实验音乐 的一种态度。此外, 姚大均还集 Open Media Lab 开放媒体工作室 、重美学口味研究所、SONART声纳系列、中国声音小组、前味音乐电台、前卫音乐网这些标签于一身。
林其蔚,台北/北京
声音艺术工作者,1971年生于台北。以装置、绘画、录影、行为、噪音等媒材为主,多探讨“声音与身体”的议题。林其蔚是90年代台湾噪音演出场景中活跃的策划人之一,曾经主持台北县“后工业艺术祭”活动。1992年 加入“零与声音解放组织”声音实验团体 其评论及翻译文字散见各大小艺术刊物。2002年起接受国家艺术基金会赞助,推动“声音艺术百年”研究案。
目前林其蔚正在进行二十世纪声音艺术研究写作计划,以及中国古代声音艺术的翻译计划。
Hitlike,哈尔滨
张立明(又名 Hitlike)是程序员、实地录音者。首先他倾向于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纯粹聆听者,自2002年起偶尔进行基于实地录音的声音创作,这些作品往往涉及声响的织体,以及主体与环境客体的关系。2003年,张立明的第一张音景辑《双井夏日声音片断》通过网络发布,在这张专辑中,他用低端的单声相磁带录音机记录了家乡的声音。同年和付海亮等人组织哈尔滨碎冰社,共同研究讨论艺术界中各种值得注意的作品或事件。陆续透过网络发行了两张实验作品并参见《无声之声》(意态重组唱片)合辑之后,他的首张实体唱片《里》于2006年由关注声音艺术的独立厂牌“小声”出版发行。该专辑中的作品《行走》后来参与了伦敦巴特西电站进行的“唤醒巴特西”展览项目。
此外,张立明也曾参加新媒体博客We-Make-Money-Not-Art的中文翻译小组,同时他还是豆瓣网站声音艺术小组的建立者。
孙玮,成都/北京
孙玮是一位探索环境和空间进行创作的实地录音艺术家、声音艺术家。1976年出生,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主要生活工作在北京。他的创作基于实地录音的方式,感知体验混淆声音记忆以及模糊的情感。在他看来声音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经验的真实途径,并在日常试图启发新的聆听经验和可能。目前他的作品涉及实地录音、声音装置、空间声响、现场表演。 同时他也创作一些实验音乐和噪音音乐,也是声音团体“Dead Sea死海”的成员。
王长存,杭州
王长存作为声音艺术家,同时也是海上电脑钢琴果子狸第一人——王永生之组 。2003年,王长存的六首作品被选入全球第一张中国声音艺术选辑《中国声音前线》(CHINA: the Sonic Avant-Garde, Post-Concrete出版),并于同年十一月参加国内首次大型国际实验音乐节“北京声纳 2003”演出。 次年十月,王长存远赴欧洲开始了历时一月的巡演 。于去年分别在比利时著名实验音乐厂牌Sub Rosa出版个人专辑《拦愁山》,美国厂牌post-concrete发表专辑的专辑《平行宇宙》。 另外,Sub Rosa发行的八碟装选辑“二十世纪电子音乐历史回顾”亦会收录王长存的部分作品。PS:除声音艺术创作外,王长存也同样拍了很多不错的照片。
【相关阅读】
Frieze纽约艺博会宣布2013年“声音(Sounds)”项目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