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以更现代的方式展示文化遗产 2013-05-20 14:34:3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陈琳
湖南省博物馆数字展示中心负责人刘宇驰对博物馆闭馆前夕突然涌入大批参观者的景象记忆犹新。去年6月,这些观众甘愿在烈日下排起长龙,只为赶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始长达三年多的闭馆前,一睹辛追夫人的宝物。

湖南省博物馆数字展示中心负责人刘宇驰对博物馆闭馆前夕突然涌入大批参观者的景象记忆犹新。去年6月,这些观众甘愿在烈日下排起长龙,只为赶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始长达三年多的闭馆前,一睹辛追夫人的宝物。

“其实,我们已经在闭馆之前精选了馆藏展品进行数字化。”刘宇驰说。在实体馆关闭三个月后,博物馆的数字展厅上线了。通过网络,人们同样可以探索马王堆汉墓,以及馆藏的名窑陶瓷、商代青铜器等330件文物的秘密。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博物馆和馆藏文物的国际影响,今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加入了谷歌艺术计划,50件文物亮相谷歌平台。湖南省博物馆因此成为该计划中首家来自中国内地的公立博物馆。据谷歌艺术计划发起人阿密特·苏德(Amit Sood)透露,迄今为止,该计划已经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博物馆加入,收录了超过4万件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全球350万用户通过谷歌关注了艺术计划。

不只谷歌艺术计划,英国公共目录基金会(Public Catalogue Foundation)和BBC共同打造的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YourPaintings、大英博物馆网站、卢浮宫在线、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都已经通过藏品的数字化,将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到了网络世界。而事实上,对全球博物馆行业来说,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上周六是世界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今年设定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 创造力)=社会变革”。“我们建议全球所有博物馆,以更现代的方式来展示文化遗产。”协会临时总干事汉娜·潘诺克(Hanna Pennock)解释说,现在,该是博物馆大力挖掘新媒体力量,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摆脱以往古板守旧形象的时候了。

数字化加速

去过卢浮宫的人都知道,要与蒙娜丽莎来一番片刻微笑对视,需要在外围枯等数十分钟。这还仅限于巴黎的旅游淡季。而现在,点开卢浮宫的网站,玻璃罩和周围的人潮一齐消失,神秘的微笑因为70亿像素无限细腻的质感,变得近在咫尺。早在9年之前,法国卢浮宫已经开始着手将16万余件藏品数字化。网站运行至今,浏览藏品的人数,已经与实体馆的观众数量相当。不只是卢浮宫这类国际标杆性博物馆,一些私立机构也在积极筹谋。耶鲁大学博物馆就在网上一下子上传了馆内25万件藏品的图像。YourPaintings甚至将数字化触角深入到英伦三岛的隐秘之所,比如某家私立医院收藏的保罗·委罗内塞,某个市政厅墙头悬挂的威廉·赫斯嘉,以及珍藏在古老碉堡中的惠斯勒。目前,YourPaintings藏品数字化总量逾20万件,点击量一直处于攀升状态。

相比之下,中国公立博物馆的数字化程度明显逊色。“中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超过3000家,数字化推广论坛也办了十多届。但大多数博物馆上线的展品,精度不高,数量不多,掰着手指头都能够数得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教授陆建松对于这种滞后状态有些不甘。

不过,情况已经发生了逆转,近几个月来,国内的博物馆不约而同地有了新的数字化行动。比如,引进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推出APP已经成了国内各大博物馆的标准动作。位于广州象岗山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在南越王墓室原址兴建的博物馆。馆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南越王的墓室三维实景。参观者通过计算机浏览器和手机APP,能从不同的视觉和方位探查南越王的墓室和藏品,仿佛身临其境。

此外,一些博物馆还在寻求对硬件要求更低的互动方式。于是,微信就顺势变成了国内博物馆与观众平等互动的利器。去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通了官方微信。据国博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他们的微信订阅人数已突破10万。今年2月,国博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引进了一批艺术精品,拉开了“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的帷幕。工作人员介绍说,只要是对图像精度要求不高的普通观众,都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展览中的每一幅画作。“搜‘国家博物馆’,加关注,然后发‘302001’回复,就会收到图和语音解说,接着只要发302加002、003、004……依此类推,一共127件作品!大家一起来看画展。”

吸引力悖论?

陆建松认为,国内博物馆的这些举动,仅仅是开了个头。如何提高图像展示精度和虚拟参观体验,以及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护自身知识产权方面,国内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国内公立博物馆在数字化上小心翼翼的态度,也不是没有道理。不只是高精度图像可能引发版权被盗用的问题,还有吸引力被分散的担忧。一方面,数字化技术通过网络聚集的人气,帮助博物馆扩大影响力,知识和美学传播覆盖面更加广泛,但是,数字化似乎也会分流一部分参观者。《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的作者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就预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更频繁也更习惯使用数字银行、数字博物馆。而实体博物馆,则会渐渐式微,甚至消亡。现在,卢浮宫网站的浏览量与实体馆参观人数相当,就是重要证据。

正在从事数字化工作的刘宇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与迈克尔·塞勒正好相反,“卢浮宫是个特例,无论何时去,它总是在排队。”在刘宇驰看来,数字化能为博物馆和参观者带来更多双赢福利。“很多博物馆虽然有丰富的藏品,但是因为空间有限,通常不会将所有的藏品都展示出来。”在传统博物馆中,多数藏品的命运都是“纳入馆藏,登记入库,间断展出”。而在数字展厅中,观众将所有沉睡在博物馆仓库中的宝物一网打尽。此外,一些字画在展览时见光,年深日久逐渐腐蚀损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字化也是对这类藏品的抢救和保护,高精度的合成图像,能保留它最鲜亮时的状态。”

再则,数字化的互动体验也能引发观众对真实藏品的好奇心。“我们馆中有一把相当珍贵的古琴,观众常常好奇,它究竟能弹奏出什么样的音色。”普通观众在现实中不可能有抚琴的机会,但是,在数字展厅中,观众却能够点击鼠标撩拨琴弦,一品古时的天籁之音。刘宇驰说:“对观众来说,在现实中观赏藏品,用虚拟技术体验藏品,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阿密特·苏德也持相似的观点:“越容易看到藏品的影像,你越可能产生与它面对面的强烈渴望。”因为出生在印度,阿密特·苏德在很多年中没有机会去这些博物馆实地参观,这种遗憾成了他设立谷歌艺术计划的动因。“数字化并不能取代实体博物馆。相反,当人们对相关博物馆和它的藏品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才会更有兴趣去参观博物馆。”

【相关阅读】

传统博物馆破茧求生

香港文博机构举行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编辑:谈玉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