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派与围猎”一文中,曾说起过自然界里的几种喜欢围猎的动物,比如狼、猎狗。它们用一种集体合围而猎的方式维持着生存需要,除了围猎者内部存在等级之分外,整个围猎的过程似乎看不出太多不同。每一个围猎者在此过程中好像都没有少出力,但到了围猎成功开始分配时,却会体现出严格的身份等级。从这一点看,似乎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没有绝对的公平。
自然界中的生灵选择集体围猎或许是出于天性和本能,所谓万物皆有生存之道,人类对此也没必要去过分指责。做为一种高级动物,人类在最初也会选择这种集体合围的方式维持生存。这样看来,这种生存技能追根溯源的话是人学的狼还是狼学的人呢?是不是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呢?人类出现后就有了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资料也都是公有制,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基本也是群居和集体围猎。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之后又出现了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当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产品剩余时,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最初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代替。这个时候人类中也就出现了更为明显的等级制度,阶级思想也日益加重。做为两种不同的动物,与狼群不同的是人类这种高级动物能给这种不均分配找出很多合理合适的理由,尽管这种理由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却也得到了有条件和无条件的默默认同。
自从人类中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之后,就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同样也就出现了反抗。这种反抗总是以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来换取短暂的公平,至于这种公平是否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却没有人能够给予保证,从而代替的始终是貌似公平实则从来都不公平。为了能够缩小这种不公平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的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地在现实中寻找平衡的方法,当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时,有人就想到了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实现。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比自我力量的确大出很多,以至于大到足可以推翻一个王朝。由此可见,对于剥削阶级来说,被剥削阶级的集体反抗无疑是其最为担心和警惕的。对于王朝的历史更迭没必要过多研究,单说说现实中依靠集体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些现实范例。
前文中也提及过关于艺术界里存在的各种巧立名目的组织派别,这种组织无论是否具有“合法”身份都算是有头有脸的出现了。叫的有多响吵的有多热闹,不防举几个例子,诸如黄河画派、长江画会、昆仑组织、峨眉派别、香山七子、松林八贤。。。等等吧。有的组织为了表示诚意还歃血为盟、磕首拜月、饮酒作对、相约永不相负,颇有一番“江湖义气”之势。为何会有这么多不同身份的组织能够同时在这个时代得以生存出现,我想除了有适合它的环境土壤外,艺术家不安分的内心和浮躁之气也是造成这种名目繁多的民间组织萌芽生长的一个现实因素。
另外,历史因素也是造成当代一些书画家纷纷效仿古人的一种浮浅模仿。至于这种拉派结盟的作法有何意义,对艺术和艺术家本身有何帮助?不防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这种做法可以促进不同身份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之间相互切磋提高画艺,制造品牌效应从而获得社会广泛观注。二是,抱团取暖、谋取集团小利益、合围而猎、避免孤军奋战带给艺术家的默默无闻与孤单寂寞。
不管是否出于志同道合还是别有用意,这种有组织无“纪律”的帮别派系都会给人造成学术与江湖两个概念间的模糊状态,与其说是江湖正派不如说是“邪门歪道”。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不礼貌,但有礼貌无原则的做法还在后头。对囊括其中的“围猎者”来说,当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达成一定共识的时候,合围而猎的生存技能就该上场了,依靠集体的智慧去研究被锁定在一定范围内猎物们的心理活动,是决定此次围猎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大自然中的生灵一样,总有意识薄弱者落入这种圈套之中。对人而言,尽管不至于丧命但也免不了被咬上一口。
有位朋友始终热衷于深造,认为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画技还可以增强发光力,所谓“功夫在画外”认为资历和光环以及一定程度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等远比画艺重要,所以坐在一起时也免不了这样劝我几句。对于“功夫在画外”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有的人认为,一个画家的成功四分在技艺,六分在宣传、包装和公关等“画外之功”。现实中也能见到很多这样的画家经常忙于四处奔走,忙于各种社会应酬,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走穴。当然,走穴一词在这里没有褒义的意思,相反却是个贬义词。
有学者认为,“画家走穴在美术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走穴催生了艺术品市场的畸形发育,使其长久陷于无序状态,形成了一个黑洞。”也有人认为,“画家走穴极易形成各种暗箱操作,容易滋生腐败,是艺术市场不健全的一个特征,因为缺乏管理导致越来越多的画家卷入。”那么,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如何看待画家走穴呢?我的想法是,不懂,对于不懂的事最好不去做。
至于“功夫在画外”是否是以上所说的意思,我一开始也有些云里雾里。当自己弄不明白一件事或理解不了一句话的时候最好还是多问问或者多看看,以免产生错误理解而导致错误认识。有人认为,很多画家都曾提到过这句话,但多指的是画技以外的文化修养,有史论家称:“修养是一种潜在力量,它能使你的作品境界高。”陆游也称:“功夫在诗外”,写诗亦如此,画画也类似,书画与哲学、诗文、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性理相通,中国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规律和个性,并非仅限于手头功夫。一般的笔墨技法并不难掌握,而作为有艺术内涵的“画外之功”却是一生都学不完的。
任何一件艺术佳作都是艺术家智慧、才能的结晶,是学养和见识的体现,这种素质和学养需要长期的刻苦钻研,广取博纳、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而形成。人们常说,画如其人,没有高尚情操很难创作出品味高雅之作,没有诗书涵养画中很难有诗意。没有技法固然不能称为画家,但只有技法没有必要的文化修养也很难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引用清代画家方亨咸所说:“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由此可见,画画的确需要画外之功,但并非是宣传、包装、公关之类的意思。
近几年,也有人提出美术院校在培养训练造型笔墨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读《论语》、《庄子》、《史记》和《楚词》,认为要成为一个画家必须有坚实的人文修养和国学基础。作为一个画家的意境、语性、美感、情理等画外之功,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潜在发挥,不是一蹴而就。任何急功近利,以炒作和吹捧作为画外之功只能使一些浮躁的画家制造出一些浅薄和缺乏内涵的作品,这是人文精神的陷落,是历史积淀的迷失。
有学者认为,如今美术院校的教育方式有失骗颇,在国画系里素描和人体是主课,而诗、书、印和传统国学等与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学科却基本没有,应增加古代诗书画印、哲学、美学等课程,这些虽不是主课但应该占有一定分量,因为这是主课外的功课,画之外必要的功夫。黄宾虹说:“画由人重,艺由德崇,画品之高,出于人品。”可见,书画者人品的高下更能影响书画艺术,讲书画也不能不讲品格。对画家来说,技法是基本功,修养和人品也是基本功,这一“画外之功”修的如何,也是成败与层次高低的关键所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