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即将拉开大幕,备受瞩目的中国馆,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这一世界三大艺展之一上?挂帅这支“国家队”的央美副教授、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王春辰,给出“变位”这一主题。但他表示:这是他首次担纲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也是国产职业策展人的第一次,正如古人云万变不离其宗,他的“变位”看似游离,其实正为回归艺术本身。
记者:怎么想到要“变位”的?
王春辰: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提出的主题是“百科宫殿”。我就想,艺术发展到当代,如今其实已经走下神坛了。艺术和生活的不断变位,无处不在。变位指向当代艺术变化与思维的转换,特别指向生活与艺术间隔的跨越。
记者:想起你也是艺术翻译家,这个语言学名词,是翻译时来的灵感?
王春辰:有这个因素,“变位”这个词最先来自于基督教的“transfiguration”,指基督显容——基督在受难之后重回人间,称之为“变位”。中国的大国崛起,无论是从国力经济而言,或是从文化艺术而言,也同样都是一种复苏的态势。所以,中国馆用“变位”主题就特别合适了。
记者:那你选择的“国家队”七人阵容,由非著名艺术家混搭非艺术家,也是变位了?
王春辰:是,的确一直有人在质疑:不是他们的作品是否能诠释“变位”,而是这七个人能不能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我是基于两点选择了他们:一是场馆的原因决定了必须用新媒体来驾驭空间;二是利用这个平台去告诉大家中国的艺术是一个多元的、多样的生态,而并非只能有一种媒介或样式,也不是以艺术家的名气或身份来界定。
记者:具体到艺术家和作品呢?
王春辰:比如行为艺术家舒勇的《古歌砖》,用中国古老的砖头形式,记录当代社会的生活理念、流行状态和社会变化的信息,“古歌”又是传统和搜索的双关意。何云昌《威尼斯的水》,用2013个玻璃瓶装满海水,观众可以用瓶子与其交换,从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其社会行为的连续统一体。又如古建保护人士胡曜麟,我看重他对文化的自觉保护,中国的“变位”就在于一砖一瓦中。
记者:细数历届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似乎也一直在变位呢?
王春辰:没错,策展人身份的改变,直接影响策展思路。一开始是蔡国强,艺术家;然后是侯瀚如,虽然是大牌策展人,但一直都在国际而不是中国的语境;到卢昊又是艺术家;彭锋是北大教授,自己都说自己是艺术圈外人。从我自己来说,这是我的第一次,也是国产的职业策展人的第一次。
记者:具体到你自己身上呢?
王春辰:既然是一切从职业出发,从艺术出发,好的一面自然是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不会像某位前辈当年“选谁不选谁都得罪人”。但既然你是职业策展人,一切都要你自己搞定:短时间内定布展方案,和艺术家敲定作品;而文化部一百来万的经费只够支付中国馆的场租费,我得想方设法化缘,作品制作、运输、画册印刷都用钱。如果国内行业的资本运作更成熟、更专业,也许可以如鱼得水许多,慢慢来吧!
【相关阅读】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