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笃:不挂艺术品的策展人
1965年出生的黄笃,现在是中国艺术界一线批评家与策展人。在6月初,他会携带19位艺术家远赴威尼斯,举办“放大”展览。他的“放大”,将会给我们呈现出什么样的展览呢?在他赴意大利之前,我们在他的工作室,采访到了他。
记者:“放大”的题目来源是什么?
黄笃:这个题目是针对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的。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百科全书式的宫殿”。百科全书就是什么都可以放进去,很难概括,尤其是这种大型的国际展览。所以我们就用了“放大”这个题目。“放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和主题有点联系,都是广泛性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用放大的概念,强调中国艺术自身微观的东西,用一个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这也是做这个展览的出发点。
记者:您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黄笃:主要还是考虑到要成熟的、有经验的艺术,也选了一定比例的年轻艺术家,因为我觉得年轻艺术家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不能总拿一些很熟的面孔。同时,这也是给年轻艺术家一些机会。在媒介上,这个展览也是多样性的,有摄影,有绘画,有雕塑,甚至也有行为。
记者: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会不会容易在布展中出现杂乱的感觉?
黄笃:虽然形式多样,媒介多样,但我们在展览中也是尽量安排一种关系在里面,包括作品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主要是建立在作品的内涵上,或者语言上,不是随机摆设的。我们在讨论关于选择什么人、什么作品的时候,都有一个准则:选进来的人和作品,并不代表他们是最好的、最优秀的,而是符合这个展览。
记者:您以前做的展览有很多比较具有学术性的,这一次的展览好像很好玩?
黄笃:我们正是想把展览安排得有趣一些,不要搞得很累。因为在威尼斯那个语境下,尤其是类似于皇宫的宫殿空间里,比较华丽,就不能安排中国富豪,而是要有一种开放性的语言。
记者:这个展览的经费来源是哪里?
黄笃:主要是荷兰的基金会、亚洲艺术中心和德美艺嘉三方的资金支持。
记者:您去威尼斯,好像并不是在做这一件事?
黄笃:是的,还有另外一件事。第一届日本尼桑艺术大奖将在威尼斯评选,我是其中的评委之一,是作为唯一的独立策展人身份的评委,和其他四个美术馆馆长一起评选。这次评选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奖励日本的年轻艺术家。
记者:因为很多策展人家里都挂了好多画,您的工作室里怎么一张都没有?
黄笃:我觉得挂很多画,第一有嫌疑,第二让人觉得有一种偏向。比如说我挂了一张谁谁谁的画,在别人看来,不是他贿赂了我,就是我过于偏爱他。我这里经常会来一些美术界的大腕,世界各大美术馆的馆长都有人来过,挂画在这里,会有人觉得我在做广告,别的艺术家也会有意见嘛!所以,我干脆就把墙这么空着。
记者:墙上没挂画,那您心里有没有偏爱的类型?
黄笃:其实,现在我没有什么偏向,画什么的我都喜欢,主要还是取决于作品有没有感动我的地方。而且我不光对绘画感兴趣,我对所有媒介的艺术都感兴趣。我很希望能从这些艺术中发现创造性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或者他很独特,或者让我觉得惊艳,这应该就是我的偏爱。
记者:最后问一个私人话题,就是相比于您同级别的艺术家,搞学术的依然过得是不是清贫了?
黄笃:那当然了,艺术家很有钱。但这个东西不能跟画家比。这种事情不光存在于国内,国外的策展人也没有什么钱。你从事了这个行业,只能认了。我之所以坚持这个职业,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一种理想在里面。这种理想有一种价值观,体现出你的判断力和你的智慧,也体现你的整合能力与协调能力。这是我喜欢这个职业的理由。
【相关阅读】
【编辑:徐瀹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