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高估公众的解读能力
张玉胜(公务员):即使作者着实有“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的创意初衷,但如果不是带着责任感的审视,很难达到这种曲径通幽的认知境界,而其中的“认可”、“无奈”甚至“张扬”的韵味却显而易见。这究竟是缘于对人们审美水平的高估,还是有意拷问公众的解读能力?
立于公共场所的雕塑毕竟不是出于爱好的私家藏品,应当考虑其观瞻效果和社会效益。而出于揭露与鞭挞不良现象的行为作品,应当是尽可能规避误读的不言而喻。抑或是通过近乎夸张的漫画形式表现。至于把“舌吻”说成“亲嘴”,又怎能轻易抹去其负面效应。在“亲吻”一体的语境下,谁又会仔细辨析其两者的区别?
退一步讲,即使成年人可以从中读出讥讽的寓意,但缺乏深度思考力和极具行为模仿性的中小学生,又如何看懂个中隐含的“奥秘”。避免误读,总不能指望孩子目睹时随时有大人“翻译”吧?
“舌吻”雕塑放错地方
邵俊国(媒体人):“好雕塑也有可能放错地方”,这是一位美术界人士曾经发出的肺腑之言。在他看来,一件公共雕塑是否成功有一条考量的标准,“是不是与建筑和谐、与人和谐、与生态和谐”。这就告诉我们,“中学生舌吻”雕塑既然被放到了公共空间,就超越了个人收藏和鉴赏的范围,进而成为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就不能不考虑到雕塑本身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不管对家长还是老师来说,中学生早恋问题早已引起高度重视。面对这道难题,如果采取回避态度,置若罔闻,只会让其愈演愈烈;倘若使用高压政策,强行禁止,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老师和学生需要的并非是大尺度的“舌吻”雕塑,而是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以便从中汲取正能量,获得有益的启示。
雕塑放错了地方,那只能是糟蹋了风景。因此,亟须有关部门加强公共空间艺术品管理,为一些敏感题材的雕塑选好安放场所,还原公共空间的纯净和健康。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