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画家李岗专访 2013-05-29 09:53:48 来源:新浪收藏
观看李岗的画作,大有丰盈肆意之美感,其色调浓烈,布局奇伟,情绪抒怀也自成一派。说到自己这些年的艺术创作过程和理念,李岗选择用“继承传统、笔墨探索、创新求变、体悟自然、风格拓展”这五个词语来概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去?这三个艺术创作的基本问题似乎迎刃而解。

李岗—安徽西递写生之一

李岗—安徽西递写生之一

观看李岗的画作,大有丰盈肆意之美感,其色调浓烈,布局奇伟,情绪抒怀也自成一派。说到自己这些年的艺术创作过程和理念,李岗选择用“继承传统、笔墨探索、创新求变、体悟自然、风格拓展”这五个词语来概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去?这三个艺术创作的基本问题似乎迎刃而解。而在对传统审美的继承上,在对笔墨和风格的突破上,李岗时刻告慰自己:一直在路上。

您认为自己近来创作状态如何?

所谓的“创作”,从字面上理解就有创造性的实践工作,既然是创造,我认为就要纵向有别于前辈,横向有别于同道。作品要在人类精神层面的高端获得观者的共鸣,视觉和样式的陌生感也同样是我阶段性的追求,我也这样在不断地提醒我自己。开始当然一定会困难,过程很不愉悦甚至痛苦。早些年,为了画自己满意的作品经常一张画要画好几年。看着别人轻舞飞扬,勾勾点点,也曾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不管怎样还是坚持下来了。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创作状态应该说是阶段性的还不错。

现阶段的审美观念与前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回过头来看,这几年审美观念的变化其实还是显而易见的,小而言之以前的作品更当代更前卫些,或者说受实验水墨的影响更多一些。颜色几乎不用,主要以构成和笔墨为主。后来随着写生次数越来越多,深入生活中才发现其实也可以尝试把生活的元素、色彩的元素多用一些。因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在自然生活中你才能体会到它有多么珍贵。后来我又写了很多关于写生方面的文章,通过文字的梳理又使我对艺术创作和写生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近这几年的作品,可能大家都看到了画面中颜色多了一些,富地域特点的形象符号多了些。我也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对于艺术家而言,美术史当中有很多概念和理论,不经过大量的实践很难说有深刻的理解。所以说审美观也是在实践中逐渐变化最终形成的。东北黑龙江流域给予我太多的审美素材,近几年随着对地域题材不断的挖掘和深入的了解更是感觉现阶段在笔墨语言、样式风格乃至精神构建等方面都要有一个更为系统深入的探索、研究、拓展……

您认为形成这种观念变化的内因是什么?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人文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同时,它也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简而言之,就是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评价。审美观是艺术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与生活可谓息息相关。现在我对美的理解,与我童年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的背景、个人的性格因素都有关系,特别是在哈师大和在中央美院那几年的学习生活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立足传统而又求新求变一直都是我不懈的追求,内涵要根据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而延伸拓宽,以经典的山水范式为参照,对新的表现语言和外来艺术兼收并蓄,食古但不守旧,追新但不盲从。在艺术实践和绘画创作中,一度远离写实,但又不失对具象的刻化;曾经悄悄靠近写意,却又大张旗鼓地强化和铸造审美情趣。把功力下在情感的个性造型和水墨的异度空间营造上。这可能就是观念变化的内因吧!

您的诸多代表作品,颜色空间对比强烈,多有磅礴气势,很多人评价您的作品具有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力量感,这种画风的形成来源于什么?

来源于师承以及对生活特殊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一定是自我的个性化的认知。在对山水画乃至中国画发展的关注与深入思考过程中,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普通浅显而又难上加难的命题:继承与创新。继承需要功力与耐力,创新需要勇气与智慧。

题材上的地域特征本身就具备原始朴素的力量感。我也仅仅只是把这种特征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而已。北方荒寒之地的天高地阔,加上中原文化的浸润亦或是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因素,都是我创作内在和外在的基因。

《火山》系列,《寒潭》系列,都各具情态,对于水墨语言体系的研究,您个人有哪些新鲜的体会? “山火”和“寒潭”系列是我这些年来比较钟爱的题材,我现在也一直想在这两个系列中寻求更大的空间与突破。应该说当时是受到了实验水墨的影响,还有就是西画中“予盾空间”、“构成观念”给了我很多启示。我用传统笔墨的语言规律做了很多当代的尝试,当你试图用传统的媒介和传统笔墨语言表达这些想法的时候,发现传统太强大了,竟然可以分化组合成很多很有意思的笔墨皴法,我相信化学反应产生了!慢慢地后来经过不间断的写生,渐渐地丰富了笔墨语言的表现空间。当然,水墨语言体系的研究与不同创作时期的审美追求和当时的创作心境也有关系!

是否与您的性格当中的某些特质有些关联?

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我这个人生性随和很少与人争论,生活中也是随遇而安。可能是这个原因生活中朋友很多,也得到了很多贵人的帮助。但偏偏是对艺术的看法和理解我认为应该和而不同。外表深静内心却充满激情,每天站在画案前拿起笔,一束墨迹在宣纸上展开,就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虽然在旁观者看来有些寂寞孤单,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享受与慰藉。有时被琐事缠身几天没动笔心里便发慌。画画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却几乎是我的全部。 性格当中的冒险精神对绘画创作也有很多影响。对传统与当代的认知从语言层面上的表达上相对容易些,绘画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创作上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很容易固步自封,一味地坚持已有的风格样式而不去改变。而绘画是需要不断地超越突破自己的,这样才有意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很多画家都在进行中西方传统融合的尝试,您对此问题怎么看,现在的造型观念是什么?

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了。很多艺术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对中国画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西方融合是不能回避的,因为这是现实的需要,历史的需要。近现代和古代社会不一样,古代社会由于科技相对落后,跨国界的有一定规模的交流不太可能发生。但这恰恰也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的完整性。文化的萌芽和固化阶段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个性成熟文化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现代社会情况会有些不同,全球一体化进程地球村等概念深入人心。网络媒体也使信息交流没有砠碍。文化也已不是少数人特权阶层专享的红利。 现代学院体制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画学习的情况逐渐被改变,学习中国画由计划大纲培养方案取代了师傅画谱口传心授等传统方式。也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而变的习以为常。(更确切的说是对西方优质文化的认同而变的更加主动和亲近)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学习方式如何改变,优质文化如何拿来主义,都必须坚定一个理念,那就是传统的媒介不能变,传统文化的根基不能动摇。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改良主义是一定需要的!基于此,我认为我现在造型观念就是用中国语言说一切我想说的事!

关于今年参展艺术北京的两幅作品,有哪些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我们分享?

说心里话,出好作品要同时具备很多条件。例如精神状态,身体状态,还有冥冥之中不知所云的神经末梢的兴奋。但画的时候自己却浑然不知,当诸多因素都具备在一起的时候就可能要出满意的作品了。 这次展览的作品一幅一气呵成,一幅则意想不到的出现了意外的效果,特别是那幅写生作品。首先在视觉对象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农田纵横交错的沟垄和条块分割的原野大地,一直都是我想表现却又一直没敢涉猎的题材。这幅写生作品应该是我的首次涉及。墨稿完成以后挺满意的,帯回画室以后总感觉缺点什么,但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放了一段时间,大概有半年左右吧,拿出来着了两遍颜色,干了以后发现画坏了,当时非常沮丧,索性又放了起来,又过了半年又拿出来不经意间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应该说就这幅作品来说我还是很幸运的。也许还会好一点,但这样已经挺满意的了,毕竟没糟蹋这张宣纸和那么多功夫。以后一段时间我可能主要以这种题材为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别人没以这个题材为专题表现过。我觉得对自己风格的养成挺有帮助的。

【相关阅读】

艺术家张见李岗获青年提名奖

妙画润瓷——李岗的水墨画和绘瓷艺术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