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波:在前卫和传统之间 2013-05-30 09:21:44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王懿泉
不论时代和艺术如何发展,冯梦波总能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找到非常舒适的自我位置。他的创作总会让你感觉激动人心,不论是大型的互动装置,还是他的绘画,亦或近期的书法和国画作品。

冯梦波肖像

冯梦波肖像

冯梦波位于北京市区的工作室非常另类:一部分是中国文人式的书房,另一部分是技术先进的数码实验室,古典和前卫彼此毗邻,显得既有冲突又十分有趣。

“人是有复杂性的,”冯梦波说,“我是从文革中张大的,后来受到美院正统的艺术训练,再到当代艺术创作,以至后来迷恋电子游戏。”

然而,不论时代和艺术如何发展,冯梦波总能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找到非常舒适的自我位置。他的创作总会让你感觉激动人心,不论是大型的互动装置,还是他的绘画,亦或近期的书法和国画作品。

冯梦波出生于1966年,他成长起来的年代是中国“又红又专”的时期。国内的政治运动,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危机,以及对解放军的大肆宣传,都是那个时代给予冯梦波的印象。而这些时代元素,在他日后的作品中都有讽刺般的体现,如丙烯画“老毛打的”(1994)中毛泽东的肖像似乎在向出租车挥手致意;或装置作品“长征:重启”(2008)中的红军人物造型与游戏里的角色同场竞技。

这些作品似乎透露出西方波普艺术的风格,其实,在表面风格的背后,是冯梦波耳濡目染的东方智慧,和他个人的生活经验。

童年时期,冯梦波梦想着能参军入伍,他说那个时代每个少年都向往军队。他从小又很喜欢画画,小时候的家在北京东城,距离王府井的中央美院老校址很近,每次路过那里,他都幻想着读美术学院应该是件多么好的事。

1980年代,冯梦波从父亲处得到了一台游戏机,从那以后,他一直保持着对游戏的热情,直到近两年,他才渐渐停止了打游戏。现在他的工作室中也随处可见各式的游戏机,如日本著名的游戏机品牌SNK的Neo Geo MVS,或微软的Xbox。

“今天的游戏越来越像我们曾经梦想的样子了。”谈及技术的发展,冯梦波显得有些语重心长,他说,“当那些关于游戏的梦想都实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却觉得没劲了。”看着周围的各式游戏机,他笑着说,“大概是因为我上了岁数。”

冯梦波的幽默中不无严肃,正如他所提示的,当人们仔细回看今天的日常生活和互联网发展,便会发原本虚拟的网络世界竟然被社交媒体改变得如此真实;曾经充满陌生感的互联网交际,在今天则被局限在熟人范围内。而这让他感到乏味。

1987年,冯梦波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我个人对材料和技术非常敏感。”他说,“版画系的教学一直都很重视材料、媒介、工具的研究。”

在美院的学习经历,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以及国内的各种美术期刊和外国画册,都对冯梦波产生了影响,启发他日后在新媒体领域的创作。

他第一次出国是为了参加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对于当时27岁的年轻艺术家冯梦波充满了吸引力。在意大利他走访了很多城市,观看了大量的西方经典艺术作品,而对于当代艺术,他反而看的较少。不过,他说当时在布展期间,他常常能碰到艺术家白南准,有时便聊上几句。

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冯梦波在新媒体领域继续地探索,将电脑技术和虚拟世界、历史和现实融合在独特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中。他对艺术的不断研究和实践非常具有开创性,这些努力令他在1997年和2002年两次入选德国的卡塞尔文献展,分别展出了多媒体作品“私人照相簿”以及互联网项目“Q4U”。这些显赫的展览经历将冯梦波不断地推向当代艺术的国际舞台。今年古根海姆阿布扎比美术馆收藏了他早期的绘画作品“游戏结束:长征”(1994)。

如今,在他不大的书房,案头摆着一副冯承素临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影印本,其左右的文房四宝中还摆着一个格斗游戏人物“春丽”的造型玩具。真是突兀又惹眼的的搭配。

“从今年开始,我把精力投放在水墨和书法”,冯梦波说他暂停了以电子媒介的创作,“现在我更倾向用笔,而不是电脑”。自从开始潜心研究书画后,冯梦波就很少出门,“宅”了起来,似乎像兰亭集序描写的那般“悟言一室之内”。

然而,这种从前卫向传统的溯源并非保守,若你仔细观看冯梦波的水墨手稿,便会发现,这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放浪形骸之外”。

【相关阅读】

纽约前波画廊将举办冯梦波个展“不太晚”

汉雅轩画廊于阿布扎比艺博会展出方力钧与冯梦波新作

冯梦波:倾心传统,不太晚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