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图
看到这张照片,你可能会觉得:呀,这不就是只破草鞋吗?
没错,这是只草鞋,不过它已经800多“岁”啦!它可不简单哦,大名叫“棕屦”(音同“具”)。
这只草鞋出自杭州地铁工地,近日被辗转收藏进了杭州市中策奖状博物馆。
怎么能知道这只草鞋来自宋代呢?浙江省民间收藏家学会会长蒋兆悦介绍说,一是根据草鞋出土时周围土层的年份测定;二是根据鞋子的式样。此鞋长约25厘米,最宽处8厘米,用棕榈纤维编织而成。鞋子以经纬为基础,按一定规律互相连续挑上(纬在经上)、压下(纬在经下),构成花纹。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再予以变化,运用包缠、盘结等技法,编织出横格底纹,以绳系带,结构紧密,不显露经,极具宋鞋风韵。
那么,宋代是不是特别流行穿草鞋?
蒋兆悦说,宋代,贵族和士大夫大多穿布鞋,也有织锦绸缎制作的鞋。贵族女子的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尖形上翘,有的做成凤头,鞋边加以刺绣。至于草鞋,则一般为劳动者所穿,不过贵族和士大夫们在平时外出游玩时也会穿。
其实古代穿草鞋相当普遍。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古代的侠客、隐士似乎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
延伸阅读
屦、履、屐
你会区分吗
古代的鞋有很多种叫法,比如屦(ju)、履、舄(xi)、屐(ji)、鞮(di)等。
这些叫法之间有相同的,也有相异的。比如屦和履,起初不是同义词。“屦”是名词,指鞋,“履”是动词,指践踏、踩。《诗经·魏风》中又“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还有《诗·小雅·小旻》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来,“履”也有了“鞋”的意思,并逐渐取代“屦”字,更为常用。
和鞋有关的古词还有:綦(qí)、絇(qú)、繶(yì)。綦:古时指鞋的边饰,也有说是鞋带;絇:古时鞋上的装饰物;繶: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古时指鞋底的篆文装饰。
【推荐阅读】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