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
在刚刚过去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宝安6个分会场和12个专项活动点策划了一系列精彩活动,也邀请了一部分国内知名的文化创意界人士来到宝安,参加宝安的盛会并与宝安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人士交流和沟通。他们有的是策展人,有的是鉴宝师、设计师等,他们各自对从事的行业有着精准的分析。在文博会期间,本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从本期开始,本版将推出“高端访谈”栏目,希望借由这些文化产业精英的创新观点,给宝安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更加有力地推动宝安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杜曦云现在的身份是专业策展人,5月来到深圳承担文博会分会场圈子艺术中心的策展工作。他从事过美术批评、杂志编辑和展览策划等工作,如今,专心策展,但关注的焦点依然是艺术领域,研究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已经抽离出形式上的限制,以精神渗透的方式感染每个人。生活就是一种艺术,而当代艺术就是要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
杜曦云在圈子艺术中心策展的主题是“当代艺术文献展”,这个主题是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恰好圈子艺术中心符合布展的空间要求,于是,这一场展览便紧锣密鼓地启动了。当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众多社会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与其他社会艺术发生交流和碰撞得来的,在杜曦云看来,艺术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广,人与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强。他认为,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是人和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现实中的人对他的生存体验、思考所产生的特定表达方式。在学科、领域、系统的划分中,把一类人的某种表达、实践方式整理出来,就形成了“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彻底解放出来,成为了当代艺术: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艺术,艺术开始成为了一种“视觉文化”。杜曦云说,1979年的“星星美展”,掀起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风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代艺术已经无所不在。其特点是,形式上的艺术少了,而精神层面的扩散和渗透增多了。
杜曦云认为,当代艺术是普世价值+中国现实+视觉表达。普世价值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而如今中国的现实是,普世价值传播的力度还太小,理解它的人也占少数。所以,要推动当代艺术,必须得准确地理解普世价值。在此种环境下,杜曦云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当代艺术向前发展。他说,要更好地促进艺术向前迈进,首先艺术家要更接地气,要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进程,这是重点。因为只有艺术家先改变,才能解放传统的思维观念,打破常规,进行艺术创作。其次是社会的关注度。社会上的人关注当代艺术,关注与日常生活发生联系的艺术创作形式,能让当代艺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当代艺术是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在各个行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当代艺术。
◎对话
未来人人都是艺术家
记者: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在哪里?
杜曦云:最大的区别就是当代艺术是不拘形式的,只需要艺术家流畅表达艺术思想就可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可以是录像、行为、装置等,而传统艺术则更多体现在画作、书法等实体形式上。当代艺术重视开拓创新,而传统艺术则重在继承和保留。
记者:当代艺术的标准是什么?
杜曦云: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敏感、自由与创造。当代艺术是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家们只有关注艺术本身、关注生活,具备创作的敏感性,自由发挥想象在艺术的空间和世界里创造,才能比较好地诠释当代艺术。
记者:当代艺术目前的发展状态以及局限性在哪里?
杜曦云:现在是当代艺术发展最好的时代,因为社会与艺术的紧密结合,让艺术家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去创作和发挥想象。艺术与社会各行业关联越多、越广,就越能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当代艺术现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当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还不够。
记者:深圳的当代艺术创作氛围如何?
杜曦云:深圳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有活力和朝气、对新事物很敏感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深圳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做法上给其他城市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但就整体的艺术生态而言,我认为还是要继续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艺术交流,让艺术氛围更浓厚,学术交流更热烈。
记者:据你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可否预测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杜曦云:当代艺术将会走出艺术本身,融入日常生活中。彼时,艺术形式已经不重要了,会日渐消亡。但随之而起的精神上的艺术会日益丰富和强大。最后形成的结果是,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相关阅读】
【编辑:徐瀹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