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斌
2013年5月22日,来自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245家世界顶级画廊机构参与的首届香港巴塞尔博览会开幕。本次博览会不仅是国内艺术界的一个盛会,还成为国内人士借以观察国际艺术市场风向标的一个场域,他们观看博览会的操作方式,中外画廊,艺术作品,销售情况,等等,并从各个角度思考中国和国际的差距以及突围的办法。针对这些观察,99艺术网采访了一系列业内人士探讨本次博览会给予我们的反省,其中,沈其斌表示,首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对国际艺术市场具有非常强的引领作用,中国画廊整体上虽然有了进步,但和国际的还相差甚远,而中国当代艺术更需要加快国际化进程,不应过于地域化。
99艺术网:您去了香港巴塞尔现场,整体上有什么感受?
沈其斌:这次香港巴塞尔博览会和以往的香港艺术博览会相比,整体的艺术水准有了很大的提升,总的来讲面貌非常整齐,每个画廊的作品质量也非常高,可以说本次艺博会是国际艺术市场的一个风向标,有非常强的引领性作用。
99艺术网:哪些画廊带来的作品比较吸引您?
沈其斌:这个问题可从画廊的结构来看。第一种类型是国际大牌画廊,比如萨奇、佩斯、高古轩,带来的是大牌经典作品,如毕加索、弗洛伊德、达明安•赫斯特、杜布菲、卡尔德的作品,一张画就可以压下一个中国画廊所有的作品;第二种类型是欧洲一些成长型画廊,做得也不错,主要是欧美一些年轻和中年的艺术家,他们是和亚洲的一线艺术家在竞争;第三种类型就是亚洲和中国的,以亚洲为主,分三个层面,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
我看博览会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看价格梯队,首先从价格上去区分,中国一些年轻的画廊去参加博览会,整个博览会的摊位费差不多有40万,这个画廊的所有作品加起来总共销售100多万,这样画廊怎么生存?这是一个很严峻的事实,所以从价格梯队就能看到差距,欧美的画廊销售一张画就几百万、几千万,像中国的古董一样,要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中国的、亚洲的一些画廊和他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从作品本身来看,一些作品还是非常好的,比如徐震的作品,他的最大亮点就是,他的公共项目做得非常好,用皮具做的作品非常棒。从国际画廊来看,达明安•赫斯特用昆虫做的作品,也是很不错的。
99艺术网:在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上中国和国际的当代艺术并置,这两者之间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沈其斌:我认为,首先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国际化,以往中国画廊参加这样博览会的作品体量很小,价格很低,整个观念相对也比较滞后,而这次博览会上中国这些画廊,总体来讲整体的能量提升了,而且有一些画廊不仅仅代理中国的艺术家,比如维他命空间,这次带来了著名艺术家埃利亚松的作品,中国的画廊也代理国际大牌艺术家,这说明中国画廊越来越国际化。但是整体而言,只有少数画廊相对做得比较好些,如长征空间、香格纳画廊,大部分画廊还没有进化,相对还是过于地域化,整个作品的国际化程度不够高,这种国际化程度不仅仅是在观念上,同时也表现在技术和制作质量上,所以中国画廊整体上肯定是有进步的,但也和国际有较大的差距。
99艺术网:本次博览会上只有一件传统国画作品,您对此怎么看?
沈其斌:博览会上有当代水墨,比如邱志杰、王天德和秦风的作品,但传统水墨就一件,我看了以后,当时很感慨,觉得传统水墨像一位孤独的老人,在慢慢地老去,我觉得很悲凉、很沧桑。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中国的传统艺术其实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假如不进行一种当代性的更新,它最后只能慢慢地消亡,我在微博上发布此事,也是想提醒那些画传统国画的人不要死抱着传统不放,假如不向前看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