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用艺术追问真实 2013-06-13 09:07:30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卢欢
“无边——王璜生作品(2009-2013)”展6月8日至23日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近五年创作的50余件/组水墨、装置与影像作品。

王璜生:用艺术追问真实

“无边——王璜生作品(2009-2013)”展6月8日至23日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近五年创作的50余件/组水墨、装置与影像作品。9日,王璜生做客“美术馆汇客厅”,现场为观众答疑解惑;此外,他还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在报纸上“涂涂抹抹”,展开一场“无边的介入”。

此次展览分为隔空、介入、居间三个主题单元,展示了王璜生的“线索系列”、“游·象系列”、“报纸系列”和影像作品等。所有作品并置在黑、白、灰三个展示空间。三个主题、三个色调、三个空间,似乎也是王璜生三种心境和艺术探索路径的表露和展现。

王璜生对水墨艺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水墨技法训练。从2011年开始,他以线之游和线之象,重建其水墨新图式。如何使中国水墨产生一种更加国际化的语言,是他一直思索的问题。

此次展出的作品画面趋于抽象,几乎都充满了水墨画的元素。观众欣赏它们,不得不首先面对那一团团情丝不绝、无从理清的线条,除了欣赏笔墨的韵味美感外,更能从中感受到现代人纷繁多元的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这些作品的整体面貌又非常当代,“用比较传统的语言表达现代视觉的东西”,也蕴藏着艺术家的个人艺术诗意与现实处境的无限冲突,体现着他对当代文化境遇的敏锐思考。

解读

关于作品创作

报纸系列,绕过遮蔽窥见真实

美术馆馆长、艺术家、策展人、美学史学者……王璜生的多重身份让他对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在此次个展开展之际,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到此次展览的意图,也讲述了自己2009年自广州北上北京之后的创作心路历程。

展览主题“无边”意味着他的这些创作仍处于实验的探索过程。在这些实验性艺术创作中,“报纸系列”作品尤令观众印象深刻。王璜生带着介入社会问题的心态,将《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等报纸进行“处理”,以旋转的线条、色斑覆盖在原有的图文之上。这使得观者必须绕过他的笔道儿,才能窥见原本新闻内容的“真相”。

策展人冯博一认为,这是一种带有实验性的破坏,使这些熟悉的内容陌生化,以控制观者的期待,使之体味到摆脱原有传播之后的自由。而在王璜生看来,一方面这些报纸是现实内容的体现,另一方面这些也不是全部的真实。他用笔墨介入这些“现实内容”的表达,加以涂改、强调或遮蔽,除了追问真实之外,还希望与真正的现实产生一些关系。

关于“知识生产”

美术馆应生产好的知识产品

从当年掌印的广东美术馆到近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璜生以其眼界和胆略,扎扎实实地为当代艺术在中国本土的美术馆里辟出一大片试验田。他将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写进了《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一书里。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在当下要特别强调美术馆的知识生产职能,是因为国内的美术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差劲,相关的“知识”理论研究也薄弱,具体的工作还是处于非常基础的层面。

据他介绍,“知识生产”论题在西方的博物馆、美术馆及社会早已成为共识。自产生开始,美术馆百科全书式的收藏、沉淀,与之相关的一种分类研究,本身就在建构一个视觉知识的体系。这种建构方式在18世纪中期受到质疑,但实际上更完善和稳固了这个体系。

“要生产好的知识产品,然后将之最大范围传播给大众。”这就是王璜生对现今的美术馆提出的建议和希望。

【相关阅读】

王璜生拒谈赠画被卖:说多了以为我是炒作

岭南美术出版社回应王璜生:考虑不周表示歉意

王璜生:“无边”游走背后的文化观照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